为什么同样的免疫治疗,疗效却因人而异?
免疫治疗为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临床实践中一个普遍的困惑是:为什么有些患者能获得持久的临床获益,而另一些患者的反应却不尽如人意?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隐藏在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和肠道微生物中。如果您在治疗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可以咨询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的解答和支持。
ESMO新研究:揭示预测肝癌免疫疗效的“三大信号”
近期,在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宁宁教授团队公布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多组学分析方法,深入探索了影响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免疫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为实现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信号一:血液中的“抗癌先锋”——PD-1+CD8+T细胞
研究人员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在开始免疫治疗前,那些最终获得持久临床获益(DCB组)的患者,其外周血中已经展现出更强的抗肿瘤免疫潜力。具体来说,他们的:
- PD-1+CD8+T细胞水平显著更高。这类细胞是攻击肿瘤的主力军。
- PD-1+CD8+T细胞与PD-1+CD4+T细胞、PD-1+Treg细胞的比值也更高,这代表着“攻击”信号强于“抑制”信号。
-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也显著升高,这是一种重要的抗肿瘤细胞因子。
这些指标共同表明,一个“预激活”的免疫状态可能是免疫治疗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信号二:肠道里的“有益盟友”——特定菌群
肠道微生物群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它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研究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发现,疗效好的患者与疗效差的患者,其肠道菌群构成存在显著差异。
在疗效好的DCB组患者肠道中,梭菌属、瘤胃球菌属和粪杆菌属等有益菌更为丰富。相关性分析显示,这些有益菌与“抗癌先锋”PD-1+CD8+T细胞呈正相关。
相反,在疗效不佳的noDCB组中,链球菌属等潜在致病菌的丰度更高,而这类细菌与抑制性免疫细胞呈正相关。
信号三:菌群产生的“关键武器”——短链脂肪酸
肠道菌群是如何影响远在血液中的免疫细胞的呢?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菌群的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
结果显示,疗效好的DCB组患者体内,丁酸、戊酸和己酸等短链脂肪酸的浓度显著更高。这些物质被证实与增强抗肿瘤免疫的PD-1+CD8+T细胞呈正相关。
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像瘤胃球菌属这样的有益菌与丁酸、戊酸的产生呈正相关,而链球菌属则与这些有益的脂肪酸呈负相关。这揭示了一条潜在通路:有益菌 → 产生短链脂肪酸 → 调节外周免疫细胞 → 增强抗肿瘤效果。
研究结论对肝细胞癌患者的意义
这项多组学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晚期肝细胞癌免疫治疗成功的潜在机制。它告诉我们,在治疗开始前,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PD-1+CD8+T细胞水平、相关比值以及TNF-α,可能可以预测其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可能性。
更具前瞻性的是,研究结果提示,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例如补充有益菌或其代谢产物),或许能将免疫治疗“无应答者”转变为“应答者”,从而改善整体治疗效果。当然,这还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验证。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为肝细胞癌的个体化免疫治疗策略开辟了新思路。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医生或许能根据患者的免疫特征和肠道菌群状况,制定出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如果您希望了解更多前沿的肝细胞癌治疗药物选择,可以访问MedFind海外靶向药代购平台,获取全球最新的药物信息。更多关于肝癌的最新资讯和诊疗指南,也欢迎访问MedFind抗癌资讯版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