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顶尖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再次为我们带来了生命科学领域的诸多突破性进展。这些前沿研究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生命奥秘的理解,也为攻克癌症、延缓衰老等重大健康挑战带来了新的曙光。MedFind将为您逐一解读本月的十大亮点研究,带您领略科学的魅力。更多前沿抗癌资讯,欢迎访问MedFind资讯中心。
1. 冬季零食陷阱:氢化脂肪如何“欺骗”你的生物钟?
冬天总想吃高热量零食?这可能是你的生物钟被“欺骗”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团队发现,饮食中的脂肪类型,特别是氢化脂肪,会干扰身体对季节的感知。研究指出,饮食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与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比例,能通过调控一种名为 PER2 的生物钟蛋白,影响身体的季节适应能力。摄入过多氢化脂肪(PUFA:MUFA比例低)会让身体误以为是食物丰盛的夏天,从而持续渴望高热量食物,这为理解季节性饮食行为和代谢变化提供了新视角。

2. AI赋能新药研发:Cellarity如何利用转录组学加速药物发现?
生物技术公司Cellarity在《科学》杂志上展示了其创新的药物发现框架。他们通过整合高维转录组学数据和人工智能(AI)模型,深入分析细胞状态的复杂网络,从而设计出能精准纠正疾病状态的新型疗法。该平台采用“实验室在环”的主动学习框架,能根据实验结果持续优化预测模型,其发现表型活性化合物的效率比传统方法提高了13至17倍。基于该平台诞生的首个候选药物CLY-124,已进入针对镰状细胞病的I期临床试验。

3. 破解20年遗传之谜:线虫端粒酶RNA的“隐身术”
端粒酶对维持染色体完整性和延缓细胞衰老至关重要,但科学家们在线虫中寻找其关键的RNA模板(TERC基因)长达20年未果。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科学家终于揭开了谜底:线虫的端粒酶RNA(terc-1)并非一个独立的基因,而是巧妙地“隐藏”在另一个名为 nmy-2 的基因的内含子(通常被认为是“废弃片段”)中。它通过“搭便车”的方式,在生殖细胞中精准表达,确保遗传信息的代代相传。这一发现为抗衰老研究开辟了新的靶点。

4. 改写遗传学教科书:基因的“起点”如何决定“终点”?
传统观念认为,基因的起点(转录起始位点,TSS)只负责“发号施令”,启动转录过程。然而,波士顿大学的最新研究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他们发现,基因的起点和终点(多聚腺苷酸化位点,PAS)并非独立运作,而是存在一种“序数匹配”的协同关系。简单来说,基因的起点不仅决定了转录从哪里开始,还直接影响了转录在哪里结束,进而决定了最终合成的蛋白质种类。这一机制揭示了生物在进化中灵活调控基因表达的新途径。

5. “跳跃基因”LINE-1如何重塑人类基因组?
人类基因组中约17%是由“跳跃基因”LINE-1(L1)构成,它是唯一仍活跃的、能自我复制并“跳跃”到基因组新位置的遗传元件。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利用冷冻电镜技术,首次解析了L1逆转录酶ORF2p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揭示了其“跳跃”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ORF2p能特异性识别并切割DNA复制过程中的特定结构(如瓣状结构),从而将自身整合进基因组。这一发现有助于理解基因组的演化、多样性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

6. 裸鼹鼠的长寿秘诀:cGAS蛋白“变身”DNA修复大师
裸鼹鼠的寿命长达37年,远超体型相近的同类,其延缓衰老的秘诀一直备受关注。中国同济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关键在于一种名为cGAS的蛋白质。在大多数哺乳动物中,cGAS会干扰DNA修复;但在裸鼹鼠体内,cGAS蛋白发生了四个关键氨基酸的改变,使其功能发生“反转”,从干扰者变成了促进者,显著增强了细胞修复受损DNA的能力。这一独特的进化机制是裸鼹鼠抵抗衰老和相关疾病的重要原因。

7. 癌症耐药性新解:MTAP缺失如何让癌细胞抵抗免疫疗法?
STING激动剂等激活先天免疫通路的疗法在临床试验中效果不佳,其耐药机制尚不明确。中国研究人员发现,在多种癌症中常见的MTAP基因缺失是导致耐药的关键因素。MTAP缺失会抑制关键转录因子IRF3的表达,从而削弱细胞对STING激动剂的反应。研究进一步阐明了MTAP-PRMT5-MID1-IRF3这条信号通路。更令人鼓舞的是,研究发现FDA批准的药物DFMO可以逆转这一过程,恢复MTAP缺陷肿瘤对STING激动剂的敏感性,为克服免疫治疗耐药提供了新策略。虽然这些是基础研究,但它们为未来新药研发指明了方向。如需了解当前已上市的靶向药物信息,可以访问MedFind全球靶向药代购平台。

8. 神经元间的“悄悄话”:冷冻电镜破解突触囊泡百年之争
神经元之间如何高效传递信号?关于突触囊泡释放神经递质后是“即吻即离”还是“完全融合”的争论已持续数十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团队利用时间分辨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以毫秒级的精度捕捉到了神经元兴奋的动态过程。他们发现,囊泡释放神经递质更像是一种“瘦身重塑”的过程:大囊泡与细胞膜短暂接触并形成一个微小的融合孔释放物质,随后迅速“瘦身”变为小囊泡并脱离,而非完全融入细胞膜。这些复杂的生物学机制可能让您感到困惑,如果您有关于自身病情的疑问,不妨试试MedFind AI问诊服务,获取个性化解答。

9. 生育力下降不只怪卵子:卵巢“微环境”才是衰老的隐形推手
女性生育力随年龄下降,通常被归咎于卵子数量和质量的下降。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表明,卵巢衰老是一个系统性过程。利用创新的3D成像技术,研究人员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不仅卵子本身在变化,其周围的颗粒细胞、神经、结缔组织等“微环境”也发生了显著改变。这些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卵子的成熟和存活,是导致生育力衰退的“隐形推手”。这一发现为延缓卵巢衰老、改善女性健康提供了新思路。

10. 大脑新发现:一种连接神经元的“树突纳米管”网络
科学家在大脑中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新结构——树突纳米管(DNTs)。这些富含肌动蛋白的纳米管像桥梁一样,直接连接不同神经元的树突。与已知的隧道纳米管不同,DNTs的末端是封闭的,但仍能运输钙离子和小分子等物质。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神经元之间一种全新的通讯方式,还发现DNTs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中β-淀粉样肽的积累有关,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