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GC)作为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早期诊断技术不断进步,其发病率有所下降,但高死亡率的挑战依然严峻。面对这一困境,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已成为胃癌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口,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将深入探讨胃癌免疫治疗的前沿研究,特别是SHR-1701这一新型双靶点抗体的独特机制,以及如何应对治疗中的耐药难题,为广大患者和家属提供全面的抗癌药信息。
SHR-1701:双靶点抗体如何革新胃癌治疗?
在最新的国际肿瘤学会议上,一项关于SHR-1701(PD-L1/TGF-β双抗)的Ⅲ期研究成果备受瞩目。该研究显示,SHR-1701联合化疗不仅能显著降低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毒性,还能有效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总生存期(OS)。
PD-L1/TGF-β双重抑制机制解析
SHR-1701作为一种创新的双功能融合蛋白,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同时抑制PD-L1和TGF-β两条通路。既往研究已证实,这种双重抑制策略在胃癌免疫治疗中展现出优于单一药物的疗效。更值得关注的是,抑制TGF-β通路可能有助于解除对骨髓的抑制,这一临床现象在多项研究中均得到验证。这意味着,在化疗基础上联合使用SHR-1701,患者的骨髓抑制发生率显著降低,为胃癌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SHR-1701能否替代传统PD-1单抗?
尽管SHR-1701在晚期肿瘤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其是否能完全替代传统的PD-1单抗,目前仍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由于现有研究的对照组并非采用PD-1单抗联合化疗作为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因此尚无法进行直接的横向对比。然而,SHR-1701相对较低的风险比(HR)已预示其在未来胃癌治疗中的巨大潜力。
免疫治疗前移:胃癌围手术期的新策略
免疫治疗在胃癌新辅助/辅助治疗中的潜力巨大,旨在通过综合治疗手段,让更多患者达到治愈目标。然而,免疫治疗并非对所有胃癌患者都有效,精准筛选出可能获益的患者至关重要。例如,针对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或CPS≥5的患者,多项临床研究(如KEYNOTE-585、Matterhorn以及复宏汉霖的相关研究)均显示出积极的治疗效果,病理完全缓解率(pCR)显著提升。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也已推荐在MSI-H患者中使用双免疫治疗进行新辅助治疗,这为胃癌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中国创新抗癌药:胃癌治疗的国际力量
近年来,中国在胃癌治疗领域的创新药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展现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以卡瑞利珠单抗等为代表的国产抗癌药,已成功纳入中国CSCO指南,并具备国际竞争力。这些创新药物的成功研发和应用,不仅提升了国内胃癌治疗水平,更在全球范围内展现了“中国方案”的实力。未来,中国研究者将继续牵头多项全球随机对照Ⅲ期研究,有望为胃癌治疗策略提供更多重要依据。
破解耐药难题:胃癌分子分型与个性化治疗
胃癌免疫治疗面临着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两大挑战。为了克服这些难题,研究团队正积极探索胃癌的分子分型,并根据分子标志物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原发性与继发性耐药的挑战
原发性耐药指患者在首次接受免疫治疗时即无效,而继发性耐药则指患者在治疗初期有效,但随后出现疾病进展。深入理解这两种耐药机制,是优化胃癌治疗方案的关键。
分子标志物指导下的精准方案
通过对HER2阳性、dMMR患者、EB病毒感染患者以及CLDN18.2阳性患者等多种分子标志物进行深入分析,医生能够为患者量身定制更精准的抗癌药和综合治疗方案。例如,针对低分化胃癌(LPLGC)患者,已制定特殊的综合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这些研究旨在通过推动胃癌的分子分型和免疫治疗耐药机制研究,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服务。
综合治疗不可或缺:营养支持在抗癌路上的作用
在胃癌的综合治疗中,营养支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贯穿于肿瘤诊疗的全过程,包括围手术期管理、术后康复以及晚期患者的营养支持。规范化的营养干预不仅能提升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还能显著改善其生存率。提升医生和患者对营养治疗重要性的认识,并多方协作,是确保患者获得更完善综合治疗的关键。
面对复杂的胃癌治疗选择,患者往往需要获取最新的药物信息和专业的诊疗建议。MedFind提供AI问诊服务,帮助患者初步了解病情和治疗方向。对于海外新药,如SHR-1701等尚未在国内上市的创新靶向药,患者可以通过MedFind海外靶向药代购服务,合法合规地获取所需药品,解决购药难题。MedFind还提供丰富的药物信息和诊疗指南,帮助患者全面了解抗癌新知,助力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抗癌药和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