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癌症的治疗技术不断进步,使得长期生存率显著提高。然而,癌症及其治疗对儿童癌症生存者的长期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持续影响。许多患儿在治疗后可能面临各种并发症或后遗症,影响其身体机能、心理及社会发展。研究表明,癌症确诊后普遍存在的身体活动不足会加剧这些负面影响。
充足的体育活动已被证实能有效减轻癌症的远期影响,但令人担忧的是,体育活动水平低下在儿童癌症生存者群体中普遍存在。了解哪些因素影响他们的体育活动参与,对于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至关重要。既往研究提示,人口学、医学、环境、社会文化、认知或情感因素都可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国内多中心研究揭示影响因素
近日,由浙江大学医学院王红妹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王金湖主任牵头,联合国内9家医院的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 Journal of Cancer Survivorship 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该研究题为“Appli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o explore associated factor of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among Chinese childhood cancer survivors”,通过对来自全国9家医院的儿童癌症生存者进行调查,深入分析了影响他们中高强度体育活动参与的关键因素。
为了全面理解和分析儿童癌症生存者的体育活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从理论角度解释中高强度活动的参与情况,研究团队基于经典的计划行为理论设计了调查问卷。研究覆盖了华东、华南、华北、华西和华中等地区的9家医院,共收集了964名儿童癌症患者的临床信息、体育活动参与数据以及相关认知因素。研究者首先评估了患儿参与中高强度体育活动的水平,随后运用路径分析方法,量化了各因素对体育活动参与的影响及其作用大小。
数据的分析框架
核心发现:近六成患儿活动不足,自我效能和行为意向是关键
根据LSI(休闲时间身体活动评分系数)的评估结果,这项研究发现,仅有59.3%的中国儿童癌症生存者达到了美国癌症协会(ACS)推荐的中高强度体育活动标准(即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或75分钟高等强度活动)。
研究进一步揭示,这些患儿的中高强度体育活动水平受到诊断类型、出院时间、行为意向和自我效能的影响。其中,自我效能和行为意向对患儿的活动水平影响最为显著。
不同肿瘤类型对患儿的生理功能和活动能力影响各异。研究发现,患有实体瘤的儿童生存者体育活动水平显著低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儿。这一差异提示医护人员和研究者应特别关注实体瘤患儿的康复需求,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骨科肿瘤患儿,需及时提供个性化的活动支持和帮助。
最终结构模型中的标准化路径系数。e1和e2分别代表意向残差和行为残差
最终模型的假设路径结果
理论视角与实践启示
研究引入了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该理论能够从个体层面(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行为意向)解释体育活动行为。同时,研究还纳入了自我效能感这一变量,结果证实自我效能是预测儿童癌症生存者体育活动参与的重要因素,对活动参与有直接和间接影响。因此,提升患儿的自我效能感对于促进其身体活动至关重要。具体方法包括:
- 为患儿设计循序渐进、具有挑战性的锻炼计划。
- 教授患儿必要的运动技能。
- 在患儿参与活动过程中提供积极的鼓励和认可。
此外,研究发现出院时间与体育活动水平密切相关。出院时间较短的患儿活动水平较低,而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达到活跃水平的患儿比例越高。这可能与刚出院患儿仍受治疗毒副作用影响,身体活动能力和意愿较低有关。出院时间不仅直接影响患儿活动,还通过影响父母态度产生间接作用。研究显示,出院时间较近时,父母的支持态度较弱,甚至因担心安全而限制患儿活动,倾向于等待“完全康复”后再支持中高强度活动。
这提示医务人员在患儿出院宣教和门诊随访时,应尽早向家长强调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对早期、适度活动的认知和支持水平。
总结与展望
这项研究从理论角度深入探索了影响中国儿童癌症生存者体育活动参与的多种因素,为改善他们的活动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鉴于中高强度体育活动不足可能阻碍患儿的康复进程和远期健康结果,迫切需要采取行动改变这一现状。
研究结果特别强调了自我效能感的关键作用。未来的体育活动干预措施应优先考虑包含提升自我效能的综合策略,例如设定目标、培养技能和提供社会心理支持,以促进儿童癌症生存者持续参与体育活动,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癌症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选择合适的抗癌药或靶向药,到应对治疗副作用,再到长期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提升,每一步都需要科学指导和支持。获取全面的抗癌资讯和专业的AI问诊服务,能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整个抗癌旅程中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