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与年龄密切相关。临床上观察到,早发性前列腺癌(通常指≤55岁确诊,EOPC)与晚发性前列腺癌(LOPC)在病程进展和治疗反应上存在差异。深入理解这种与年龄相关的异质性,对于制定更精准、更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近期,一项发表于《Nature Aging》的研究,利用前沿的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和空间转录组测序(ST-seq)技术,系统地分析了不同发病年龄前列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旨在揭示EOPC与LOPC在分子层面和肿瘤微环境(TME)上的独特之处。
研究关键发现:早发性 vs. 晚发性前列腺癌
该研究发现,雄激素反应相关转录元程序(AR-MP)可能是导致肿瘤细胞及微环境呈现年龄相关异质性的关键因素。
1. 早发性前列腺癌 (EOPC) 特征:
- 肿瘤细胞中AR-MP信号活跃。
- 肿瘤微环境中可见APOE+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浸润,这些细胞可能与促进肿瘤进展和免疫抑制有关。
- 提示EOPC患者可能对雄激素剥夺疗法(ADT)更为敏感,并且可能从针对ErbB信号通路、脂肪酸代谢以及APOE+ TAMs的干预中获益。
2. 晚发性前列腺癌 (LOPC) 特征:
- 肿瘤细胞中AR-MP信号相对下调。
- 肿瘤微环境中炎性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增多。
- 观察到上皮-间质转化(EMT)现象增加,这可能与固有的去势抵抗性相关,吸烟也可能是一个影响因素。
- 提示LOPC患者可能对ADT反应较差,但可能对抑制BMP/BMPRs信号通路、靶向CAFs或抑制EMT的治疗策略有反应。
10例前列腺癌患者的细胞景观(图源自Nature Aging)
临床启示与未来方向
这项研究强调了前列腺癌肿瘤微环境根据发病年龄存在显著差异,为实现真正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宝贵的见解。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医生为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例如考虑特定的靶向药物或联合治疗策略。
未来的治疗策略可能需要更加“量体裁衣”:
- 对于年轻的EOPC患者,重点可能在于靶向AR信号通路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 对于年长的LOPC患者,则可能需要关注抑制EMT过程和炎性成纤维细胞。
随着对前列腺癌复杂性的认识不断加深,结合患者的具体年龄、基因突变情况以及肿瘤微环境特征来制定个体化治疗计划变得尤为重要。如果您对自己的病情或治疗方案有疑问,可以考虑使用MedFind AI问诊服务,获取初步的个性化信息参考。同时,MedFind也提供相关的抗癌资讯,帮助您了解更多前沿信息。
信息来源已省略,研究详情可参考 Nature Aging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