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免疫治疗已成为抗击癌症的重要武器,尤其在肝癌和胆道肿瘤等肝胆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在近期于北京举行的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 2025)上,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肝病领域的最新进展。其中,北京协和医院的赵海涛教授就新辅助免疫治疗和辅助免疫治疗在重塑肿瘤治疗格局中的作用、挑战与未来方向分享了宝贵的见解。
新辅助与辅助免疫治疗:肝胆肿瘤治疗的新前沿
赵海涛教授指出,尽管在肝胆肿瘤领域,新辅助和辅助免疫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其前景已十分光明。
新辅助治疗,即在手术前进行的治疗,旨在缩小肿瘤、降低手术难度并清除微小转移灶。通过采用靶向与免疫联合疗法,例如备受关注的“双艾组合”——卡瑞利珠单抗(Camrelizumab)联合阿帕替尼(Apatinib),初步研究已观察到较高的主要病理缓解(MPR)率和病理完全缓解(pCR)率。这预示着新辅助免疫治疗有望显著降低术后复发风险,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虽然仍需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但现有数据令人振奋。
辅助治疗则是在手术后进行,目的是消灭体内残留的癌细胞,预防复发。虽然目前一些标准方案(如T+A组合)的长期效果有待提高,但新的治疗方式如细胞治疗等正在涌现。特别是对于具有高复发风险因素(如存在卫星灶、脉管癌栓、肿瘤巨大或AFP水平高)的患者,辅助免疫治疗被寄予厚望,有望显著改善无复发生存率(RFS)。基于免疫的联合治疗(如免疫+靶向或双免疫组合)通常副作用相对可控,若能有效预防复发,将极大地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总生存期(OS)。
免疫治疗副作用(irAEs):挑战与精细化管理策略
免疫治疗并非没有风险,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的管理是临床实践中的核心环节。赵教授坦言,目前缺乏精准预测irAEs发生的生物标志物,虽然某些因素(如自身免疫病史、高龄)可能增加风险,但尚不足以指导个体化治疗决策。因此,早期监测和及时干预成为管理关键。
赵海涛教授团队分享了他们的管理经验:
- 规律检查:由于irAEs常在用药前三个月高发,建议在免疫治疗前5个周期,每次用药前(通常每21天)进行全面检查(甲功、心肌酶、肝肾功能等),并根据症状随时加查,之后可调整为每三个周期检查一次。
- 密切监测症状:利用现代通讯方式(如患者微信群)实时追踪患者的身体变化,如皮疹、腹泻、呼吸困难等轻微症状,争取在副作用萌芽阶段介入。
- 多学科协作(MDT):建立专门的irAEs管理团队,一旦出现较严重的副作用,能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制定最佳处理方案。
赵教授强调,通过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其团队自2019年以来已成功管理数千例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有效避免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并帮助大多数出现irAEs的患者在得到妥善处理后,能够继续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对于需要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等靶向或免疫药物的患者,了解可靠的获取渠道和全面的药物信息至关重要。MedFind致力于提供便捷的海外靶向药和仿制药代购服务,同时提供丰富的药物资讯和诊疗指南,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选择治疗方案。
肝胆肿瘤免疫治疗的未来展望与创新方向
展望未来,赵海涛教授认为新辅助与辅助免疫治疗领域充满机遇:
- 新型疗法探索:双特异性抗体、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等创新药物,有望为新辅助/辅助治疗带来更多选择,但其适用人群、最佳疗程和安全性仍需严格的临床研究来界定。
- 临床研究优化:未来的研究需更精细化设计,可能包括延长辅助治疗时间(如至两年)、探索更多联合模式(如靶免联合局部治疗)、以及根据复发风险对患者进行精准分层。真实世界数据显示,“全程管理”(新辅助有效后继续辅助)模式效果显著,但这需要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RCT)来证实。
- 治疗策略升级:靶免联合(如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及联合局部治疗作为新辅助策略极具潜力,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对于初始无法手术或存在极高危因素(如门静脉主干/一级分支癌栓、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通过新辅助治疗实现肿瘤降期,再联合术后辅助治疗,有望大幅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和长期生存。赵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采用此策略的部分肝癌或胆道肿瘤患者,四年总生存率接近60%,甚至有患者实现了超过六年的无病生存,提示了潜在的治愈可能。
面对复杂的治疗决策和潜在的副作用疑虑,获取专业的医疗建议和信息支持尤为关键。MedFind平台的AI问诊服务可以提供便捷的初步咨询。
总而言之,尽管新辅助和辅助免疫治疗在肝胆肿瘤领域的应用仍需更多研究数据支撑,但其临床价值已日益凸显。随着靶免联合等方案被纳入国际指南(如APASL已将特定靶免联合方案作为进展期肝癌的一线推荐),我们正迈入免疫治疗3.0时代。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优化的研究设计和跨学科的紧密合作,肝癌和胆道肿瘤患者的生存前景和治愈希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