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免疫治疗的曙光与挑战
近年来,癌症免疫治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肿瘤治疗的格局,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为无数晚期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的免疫治疗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许多实体瘤,特别是所谓的“冷肿瘤”,对现有疗法响应不佳。因此,开发新型、更高效的免疫治疗策略,唤醒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精准狙击癌细胞,始终是全球科学家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在这一背景下,治疗性癌症疫苗应运而生,它被寄予厚望,旨在通过“教育”免疫系统识别并攻击肿瘤,从而实现持久的抗癌效果。
传统肿瘤疫苗的瓶颈:为何难以突破?
个性化肿瘤新抗原疫苗是当前癌症疫苗研发的热点。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对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基因测序,筛选出仅在肿瘤细胞表面表达的、由基因突变产生的特异性蛋白片段(即新抗原),然后将这些新抗原制成疫苗,注射回患者体内,以期激活T细胞,对肿瘤进行精准打击。理论上,这是一种完美的“私人订制”疗法。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目前全球已有超过百项新抗原疫苗的临床试验在进行,但其在实体瘤治疗中的整体响应率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大挑战:
- 新抗原免疫原性低: 并非所有的新抗原都能被免疫系统有效识别。研究表明,只有大约15%至30%的新抗原能够成功诱导T细胞产生免疫应答,这大大限制了疫苗的效力。
- 肿瘤的高度异质性: 同一个肿瘤内部,甚至原发灶与转移灶之间的癌细胞,其基因突变和新抗原表达都可能存在巨大差异。基于部分肿瘤组织开发的疫苗,可能无法覆盖所有的癌细胞,导致“漏网之鱼”,最终引起肿瘤复发。
- 抑制性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 实体瘤为了生存,会营造一个复杂的“保护罩”——抑制性肿瘤免疫微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充满了各种抑制免疫细胞活性的信号分子和细胞,使得被疫苗激活的T细胞即便到达肿瘤部位,也难以发挥作用,甚至会逐渐“耗竭”而失去战斗力。
- 制备周期长、成本高昂: 从肿瘤活检、基因测序、抗原预测到疫苗生产,整个过程耗时数周甚至数月,且费用高昂,难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颠覆性思路:H-TVAC通用型癌症疫苗的诞生
面对上述困境,中国药科大学的杨勇教授和王文广副研究员团队另辟蹊径,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策略。他们思考:既然肿瘤自身的新抗原“不够给力”,我们能否给肿瘤贴上一个免疫系统“非常熟悉且痛恨”的标签,从而借力打力?
基于这一构想,他们创新性地开发了一种名为H-TVAC(HBsAg-tagged tumour vaccine system)的通用型肿瘤疫苗系统。这项重大研究成果于2025年11月17日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医学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为实体瘤的免疫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曙光。

核心机制揭秘:“伪装”与“借力”的巧妙策略
H-TVAC系统的核心思想极为巧妙,可以概括为“伪装”与“借力”两大步骤:
- “伪装”——将肿瘤细胞病毒化: 研究团队利用一种特殊的标记体系,将一种高免疫原性的异源蛋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特异性地“贴”在肿瘤细胞的表面。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而言,HBsAg是一个极其熟悉的外来入侵者信号。通过这一操作,原本善于伪装的肿瘤细胞,瞬间被“改造”成了免疫系统眼中的“乙肝病毒感染细胞”。
- “借力”——动员病毒特异性记忆T细胞: 在我国,由于乙肝疫苗的普及接种或既往感染,绝大多数人体内都存在着大量针对HBsAg的、长期存在的病毒特异性记忆T细胞。这些记忆T细胞如同训练有素的“特种部队”,一旦再次遇到HBsAg信号,便会迅速被激活,并分化为具有强大杀伤能力的效应T细胞。H-TVAC系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将这些早已存在的“沉睡雄狮”唤醒,并引导它们去攻击那些被标记了HBsAg的肿瘤细胞。
简单来说,H-TVAC系统就是给肿瘤细胞穿上了一件“病毒的外衣”,然后借用人体内早已存在的、针对该病毒的强大免疫记忆,来完成对肿瘤的精准清除。这一策略完美绕开了肿瘤新抗原免疫原性弱的难题。
虽然H-TVAC仍处于研究阶段,但免疫治疗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寻求前沿治疗方案的患者,可以随时关注MedFind的最新抗癌资讯,获取全球最新的药物和疗法信息。
临床前研究的亮眼数据:在多种实体瘤中展现强大效力
为了验证H-TVAC的实际效果,研究团队在多种被认为是免疫“冷肿瘤”的小鼠模型中进行了测试,包括结直肠癌、三阴性乳腺癌、肝癌等。结果令人振奋:
- 高效清除原发肿瘤: 在多种实体瘤模型中,H-TVAC均表现出显著的肿瘤清除效应,能够有效抑制甚至完全清除已建立的肿瘤。
- 抑制肿瘤转移与复发: 更为关键的是,H-TVAC不仅能攻击原发灶,还能有效抑制肿瘤的远处转移。治疗后,小鼠体内形成了持久的抗肿瘤免疫记忆,能够有效防止肿瘤的复发。
- 诱导表位扩展: 在清除被标记的肿瘤细胞后,释放出的肿瘤抗原会进一步激活免疫系统,使其能够识别并攻击那些未被标记的、原始的肿瘤细胞,这种现象被称为“表位扩展”,极大地增强了抗肿瘤免疫的广度和深度。
这些临床前数据充分证明,H-TVAC系统有潜力成为一种广谱、高效的实体瘤治疗方案,显示出极佳的临床转化潜力。
H-TVAC vs. 个性化新抗原疫苗:优势全解析
与传统的个性化新抗原疫苗相比,H-TVAC通用型疫苗系统展现出多方面的显著优势:
- 免疫原性强: 无需依赖肿瘤自身那些“靠不住”的新抗原,而是利用免疫原性极强的病毒抗原HBsAg,确保能够稳定、高效地激活免疫应答。
- 普适性强(通用型): 该策略无需复杂的抗原预测和筛选过程,理论上可应用于多种类型的实体瘤,真正实现了“通用型”疫苗的理念。
- 突破免疫抑制: 研究发现,病毒特异性记忆T细胞在抑制性肿瘤微环境(TIME)中能够持续保持高度的效应功能,不易发生耗竭,这是其能够高效清除实体瘤的关键。
- 成本低、周期短: 由于无需进行个性化的基因测序和抗原筛选,H-TVAC的制备流程大大简化,可显著降低研发与治疗成本,缩短治疗周期,为实现癌症疫苗的广泛临床应用铺平了道路。
在等待H-TVAC这类创新疗法的同时,许多靶向药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为患者带来了生存希望。如果您对现有治疗方案有任何疑问,不妨尝试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的第二诊疗意见。
未来展望:H-TVAC开启通用型肿瘤疫苗新篇章
H-TVAC系统的成功开发,不仅为实体瘤免疫治疗提供了一种极具潜力的新武器,更为重要的是,它为通用型肿瘤疫苗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范式。这一“借力打力”的策略,未来或许还可以拓展到其他高免疫原性的微生物抗原上,为更多癌症患者带来希望。
目前,杨勇教授和王文广副研究员的团队正积极推动H-TVAC体系的临床转化工作,期待这一源自中国的创新疗法能够早日进入临床试验,并最终惠及广大癌症患者。这项研究的成功,是中国科研力量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让我们共同期待它在未来临床应用中的表现。
对于已获批的先进抗癌药物,如何以更经济的方式获取是许多患者关心的问题。MedFind致力于提供可靠的海外药品代购渠道,帮助患者跨越地域障碍,获得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