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一种新定义的颅内肿瘤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版的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分类,一种名为“幕上室管膜瘤,YAP1融合阳性(ST-EPN-YAP1)”的颅内肿瘤被正式确立。这种肿瘤常见于幼儿,尤其是女童的大脑半球,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特征。然而,本文将介绍一个特殊病例,它虽然在多方面符合ST-EPN-YAP1的特征,却携带了一种前所未见的基因融合——TEAD1::NCOA2,这为该肿瘤的精准诊断和分类提出了新的挑战。

▲ 摘自《2021年第五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
病例详情:一名1岁女童的诊疗历程
患儿是一名1岁的女童,因颅内高压症状就医。影像学检查(CT与MRI)显示其左侧大脑半球存在一个巨大的、包含实性和囊性成分的肿块。医生对肿瘤进行了次全切除手术。
病理分析显示,肿瘤细胞形态一致,并观察到假菊形团、菊形团等典型结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强表达GFAP,而L1CAM和NF-κB等指标均为阴性,这与ST-EPN-YAP1的特征高度吻合。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并未发现预期的YAP1基因重排。


▲ 图1 影像和组织学特征
分子检测揭示真相:TEAD1::NCOA2融合的意外发现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研究人员采用了更先进的DNA甲基化谱分析。结果显示,该肿瘤被归类为ST-EPN-YAP1(校准分数为0.79)。尽管分数略低于标准值(该肿瘤中存在的并非YAP1融合,而是一种罕见的TEAD1::NCOA2基因融合。
这一发现解释了为何之前的FISH检测呈阴性。对于复杂的脑瘤诊断,患者家属常常感到困惑。您可以尝试使用MedFind 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的初步解答和指引。

▲ 图2 分子特征
幸运的是,在接受了全切除手术后,该患儿未进行任何辅助治疗,并在初次诊断后的100个月内保持无病生存,预后良好。
讨论与展望:精准诊断的重要性
ST-EPN-YAP1的分子特征通常是由YAP1基因融合所定义,这种融合会激活与细胞生长密切相关的HIPPO-YAP/TAZ信号通路。而本病例中发现的TEAD1::NCOA2融合,此前曾在其他类型的肿瘤中被报道,同样已知能够激活HIPPO通路。这解释了为何该肿瘤在临床、影像和病理上与经典的ST-EPN-YAP1如此相似。
此病例的报道具有重要意义。它表明,部分在DNA甲基化谱上表现为ST-EPN-YAP1的肿瘤,可能实际携带的是其他能激活相同信号通路的基因变异,如TEAD1::NCOA2融合。这提示我们,未来可能需要更多的病例研究来确定这究竟是ST-EPN-YAP1的一种分子变异型,还是一个全新的室管膜瘤亚型。
总之,这个案例凸显了综合运用多种分子检测技术(如DNA甲基化分析和RNA测序)对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精准诊断的极端重要性。 准确的分子分型不仅关系到疾病的正确分类,更可能影响未来的治疗决策和预后判断。更多关于室管膜瘤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最新资讯,欢迎访问MedFind抗癌资讯板块。若您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获取靶向药物等治疗方案,MedFind全球找药服务致力于为您链接全球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