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结直肠癌诊疗规范正式发布
近日,在第十届国家癌症中心结直肠癌学术会议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5版)》隆重发布。这部备受期待的规范将如何指导临床实践,又如何在“标准化”与“个体化”之间取得平衡?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的刘骞教授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我们揭示了结直肠癌治疗的未来方向。
外科治疗的基石:三大原则与综合治疗
刘骞教授强调,成功的外科手术建立在三大核心原则之上:
- 外科学原则:要求手术操作遵循解剖层面,做到精细解剖,并严格遵守微创、无菌等基本要求。
- 肿瘤学原则:这是重中之重,核心目标是实现R0切除(镜下和肉眼均无肿瘤残留),并进行彻底的淋巴结清扫。同时,还需遵循整块切除、锐性分离和“无接触”肿瘤等原则。
- 功能性原则:在确保最佳肿瘤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为患者保留器官功能,如排便和排尿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他指出,结直肠癌治疗早已不是“一把刀”的时代,而是进入了多学科综合治疗阶段。手术、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等多种手段的结合是当前的主流。例如,约60%的直肠癌患者在术前需要接受新辅助治疗,以降低肿瘤分期,为手术创造更好条件,从而提高保肛率和远期生存率。因此,规范地运用技术,明确手术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定位至关重要。想要了解更多前沿的治疗药物信息,可以访问MedFind海外靶向药代购平台。
规范与个体化:如何为患者量身定制最佳方案?
一部优秀的诊疗规范,既要有作为临床底线的“刚性”,也要有适应技术进步和患者差异的“弹性”。刘骞教授认为,规范化是肿瘤治疗的大前提,但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身体状况、经济条件乃至心理状态都各不相同,因此在规范的基础上推行个体化治疗势在必行。
例如,对于同一部位的肿瘤,年轻患者和年长患者的治疗诉求可能完全不同。在遵循大原则的前提下,可以针对性地采用个体化策略,包括合理运用新技术和积极开展临床试验。在当前的循证医学时代,任何新技术的应用都需要严谨的临床研究数据支持,才能被广泛推广。为了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治疗方案,患者可以尝试使用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个性化的信息参考。
推广新规范的挑战与展望
将书面上的权威规范转变为全国各级医生统一的临床实践,面临着诸多挑战。刘骞教授坦言,地区间的医疗技术水平不平衡是主要障碍之一。以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为例,其核心是放疗,但许多基层医院可能不具备放疗设备。在这种情况下,规范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导“如何做”,更在于让医生明白“为何这么做”,并在条件不具备时,及时将患者转诊至有能力的医院,避免因经验主义而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新版规范的推出,旨在提升中国结直肠癌诊疗的同质化水平,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规范进行持续的解读、培训和推广,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AI与机器人:科技如何重塑结直肠癌治疗未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医学发展的核心动力。刘骞教授特别提到,2025版诊疗规范中,对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给予了更充分的推荐。从开放手术到腹腔镜,再到机器人手术,新技术的迭代让医生能够看到更精细的解剖结构,完成更复杂的操作,从而提升手术质量。
此外,人工智能(AI)的应用被认为是革命性的。AI不仅能在诊断和治疗中发挥巨大作用,还有望大幅减轻医务人员的负担,使复杂的诊疗过程变得更简单、高效。可以预见,在科技的推动下,结直肠癌的诊疗将迈向一个更加精准、高效的新时代。获取更多关于结直肠癌的前沿资讯和诊疗指南解读,有助于患者和家属做出更明智的治疗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