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药引发肌酐升高:肾损伤还是“假象”?
许多癌症患者在使用口服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后,会发现自己的血清肌酐(sCr)水平升高,这不免让人担忧:我的肾脏是不是出问题了?事实上,部分靶向药物在治疗早期确实可能导致血清肌酐升高,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发生了真正的急性肾损伤。
以ALK抑制剂克唑替尼(Crizotinib)为例,据报道高达99%的患者在用药后会出现血清肌酐升高,其水平在治疗两周内的中位数较基线可上升约21.2%。这种现象可能源于药物对肾小管肌酐分泌的可逆性抑制,即药物抑制了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CT)及多药与毒素外排蛋白(MATE)等肌酐转运蛋白的活性,导致肌酐排泄减少,血清浓度升高。这并非真正的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所致的肾损伤。
然而,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部分靶向药物确实与真实的肾组织损伤有关,例如急性肾小管坏死及肾小球病变等。因此,明确区分这两种情况,并了解靶向药物对肾脏的长期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JAMA最新研究:深入探究靶向药的长期肾脏风险
为了系统性地评估这一问题,一项发表于《JAMA Network Open》的回顾性纵向队列研究,基于斯坦福医学研究数据库(Stanford Medicine Research Data Repository)中约400万患者的电子健康记录进行了深入分析。
该研究时间跨度为2008年至2024年,纳入了18岁及以上、正在接受CDK4/6抑制剂、PARP抑制剂及特定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治疗,并在治疗后1至60天内有血清肌酐检测记录的患者。研究旨在明确这些分子靶向药物对肾脏的长期影响,并分析导致进展性肾功能障碍的风险因素。
为何关注靶向药的肾功能影响至关重要?
肾功能的恶化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还可能限制后续的治疗选择,从而降低整体预后。准确评估和管理靶向治疗期间的肾功能变化,对于保障患者安全、优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如果您对靶向药的副作用或治疗方案有任何疑问,可以咨询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的参考意见。
总而言之,虽然靶向药物引起的肌酐升高不一定等同于急性肾损伤,但密切监测肾功能、识别潜在风险仍然是癌症治疗管理中的重要一环。这项研究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有助于更安全、有效地使用这些创新疗法。如果您需要获取更多前沿的靶向药物信息或有购药需求,欢迎访问MedFind海外靶向药代购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