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饿死”肿瘤的疗法会失效?
肿瘤的生长和扩散离不开充足的血液供应,而“肿瘤血管生成”就是肿瘤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诱导新血管形成的过程。因此,抗血管生成疗法应运而生,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切断肿瘤的营养供给来“饿死”癌细胞,已成为多种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
然而,临床实践表明,尽管这类疗法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疗效往往有限,并且耐药性成为一个棘手的挑战。为什么这些靶向血管的药物会逐渐失效?广州医科大学Shu Meng教授团队的一篇综述文章为我们揭示了背后的深层原因。
肿瘤血管的“前世今生”:它们从何而来?
研究指出,肿瘤血管的形成过程与正常血管生成截然不同。正常血管的生成是一个高度有序、受到严格调控的过程,而肿瘤血管的生成则显得异常混乱和无序。更关键的是,构成这些血管的内皮细胞(ECs)来源极为复杂,这正是导致治疗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可能来源于:
- 邻近的正常血管:这是最常见的来源,即从已有的血管上“发芽”出新的分支。
- 骨髓来源的祖细胞:骨髓中的内皮祖细胞(EPCs)被招募到肿瘤部位,参与新血管的构建。
- 癌细胞的“变身”:某些癌症干细胞具备分化能力,可以直接转变为类似内皮的细胞,形成血管通道。
- 其他细胞的“跨界”:在肿瘤微环境中,癌症相关的成纤维细胞甚至一些免疫细胞(如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也可能被诱导转化为血管内皮细胞。

图1:肿瘤血管生成中血管内皮的复杂来源
揭秘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耐药机制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来源的多样性和遗传异质性,使得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治疗变得异常复杂。当药物试图阻断某一条血管生成通路时,肿瘤往往会通过激活其他备用通路来“绕道而行”,从而产生耐药性。
研究综述了几个关键的信号通路系统,它们在肿瘤适应和耐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包括VEGF、PDGF、FGF以及ANG/Tie2系统。肿瘤可以通过激活这些替代信号,或利用不同来源的内皮细胞,来规避药物的打击,导致血管生长无法被完全抑制,肿瘤得以继续生长和转移。面对如此复杂的耐药机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如果您对当前的治疗方案有疑问,或希望了解更多前沿疗法,可以尝试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的第二诊疗意见。
未来治疗方向:如何更精准地“断供”肿瘤?
这篇综述强调,未来的抗癌策略必须充分考虑到肿瘤血管的异质性和适应性机制。开发更精准、能够靶向多个通路或不同来源内皮细胞的治疗策略,是克服耐药性、提升临床疗效的关键。
通过深入剖析肿瘤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我们为开发更有效的抗癌疗法奠定了基础。寻找合适的靶向药物是关键一步,MedFind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全球最新的靶向药代购服务,助力您获取最前沿的治疗选择。更多前沿的抗癌资讯,欢迎访问MedFind资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