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希替尼耐药:EGFR突变肺癌治疗的“拦路虎”
对于携带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靶向药奥希替尼(Osimertinib)无疑是一款明星药物,它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然而,一个严峻的挑战始终悬而未决——获得性耐药。近半数晚期患者出现耐药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这成为临床治疗中的巨大障碍。
近日,同济大学医学院周彩存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为破解这一难题带来了曙光。该研究发表于权威期刊《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揭示了一种特殊的耐药肺癌细胞,它们不仅能“吃掉”奥希替尼,还能为自己打造一个免疫抑制的“保护伞”。
“元凶”现身:能“消化”药物的特殊癌细胞
研究团队发现,在奥希替尼治疗后,一部分癌细胞并未被完全清除,而是进入了一种“休眠”状态,被称为药物耐受持久性细胞(DTP)。这些细胞正是日后复发和耐药的根源。
通过对患者组织样本的深入分析,研究人员锁定了一类高表达RSPH1和GSTA1蛋白的纤毛状癌细胞。临床数据显示,在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中,这两种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这强烈暗示了它们与奥希替尼耐药的直接关联。

双重打击:耐药细胞的“组合拳”
那么,这些特殊的耐药细胞是如何对抗奥希替尼的呢?研究揭示了它们狡猾的“组合拳”策略:
1. 直接降解药物: 研究证实,GSTA1蛋白的高表达赋予了癌细胞直接降解奥希替尼的能力。简单来说,这些细胞就像自带“解药”功能,在奥希替尼发挥作用前就将其分解代谢掉,使其失效。
2. 构建免疫“避难所”: 更为棘手的是,这些耐药细胞还能主动改造肿瘤微环境。它们通过分泌一种名为PROS1的蛋白,与免疫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AXL受体结合,从而诱导形成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M2型巨噬细胞。这相当于耐药细胞不仅自身强大,还“收买”了免疫系统作为“保镖”,为自己的生存和增殖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需要获取最新治疗方案或咨询药物信息的患者,可以访问MedFind抗癌资讯获取更多前沿信息。
新策略:联合用药破解耐药困局
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基于上述发现,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创新的联合治疗方案:奥希替尼联合GSTA1抑制剂(Curzerene)。
实验结果令人振奋:
- 对于奥希替尼耐药的肺癌细胞,联合用药后的抑瘤效果增强了约40%。
- 在动物模型中,奥希替尼联合GSTA1抑制剂的方案也展现出最优的肿瘤抑制效果,且安全性良好。
展望未来:为肺癌患者带来新希望
这项研究不仅深刻揭示了奥希替尼耐药的一种全新机制,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具有临床转化潜力的治疗策略。靶向GSTA1有望成为克服奥希替尼耐药的新靶点,为那些在治疗后病情进展的EGFR突变肺癌患者带来新的选择和希望。如果您对奥希替尼或其他靶向药物的购买渠道、价格有疑问,MedFind海外靶向药代购可以为您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