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日益严峻的乳腺癌发病趋势
近年来,全球乳腺癌的发病率持续攀升,尤其是在绝经前女性群体中,这一增长趋势尤为显著。在众多已知的风险因素中,含激素避孕药因其广泛使用而备受关注。近期,国际权威医学期刊《JAMA·肿瘤学》发表的一项重磅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不同类型激素避孕药与乳腺癌风险之间更为具体和深入的关联。
这项基于瑞典全国范围的大型研究,对超过200万名女性进行了长达10年的随访,其结论对于指导女性健康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发现:使用激素避孕药,乳腺癌风险显著增加
研究数据显示,与从未使用过激素避孕药的女性相比,曾经使用任何类型含激素避孕药的女性,其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平均增加了24%。虽然从绝对数字上看,这相当于每7752名使用者中增加1例患者,但考虑到全球数以亿计的使用者,这一风险不容忽视。
对于关注乳腺健康的女性,了解这些风险至关重要。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对癌症风险或现有治疗方案有任何疑问,可以尝试使用MedFind 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的初步解答。
不同激素配方,风险差异显著
该研究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不同孕激素成分带来的风险存在明显差异。这提示女性在选择避孕药时,应更多关注其具体配方。
- 较高风险的孕激素:研究发现,含有去氧孕烯(Desogestrel)的口服避孕药(无论是复合制剂还是纯孕激素制剂)与乳腺癌风险升高18%-19%有关。而其代谢物依托孕烯(Etonogestrel)的植入物,风险增幅更是达到了22%。
- 相对较低风险的孕激素:相比之下,含有左炔诺孕酮(Levonorgestrel)的口服避孕药风险增幅为9%,而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IUD)的风险增幅为13%,均显著低于去氧孕烯类产品。
- 此外,含有利奈孕醇(Lynestrenol)的制剂也与13%的风险增加有关。
使用时长与风险:存在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
研究还证实,使用激素避孕药的时间越长,乳腺癌的风险也越高,呈现出清晰的剂量依赖性关联。
- 使用时间少于1年,风险增加11%;
- 使用时间在1至5年之间,风险增加21%;
- 使用时间在5至10年之间,风险增加34%。
风险差异背后的可能机制
研究人员推测,去氧孕烯之所以带来更高的乳腺癌风险,可能与其分子作用机制有关。相比左炔诺孕酮,去氧孕烯与孕激素受体的亲和力更高,而与具有抗增殖作用的雄激素受体结合率更低,这种特性可能导致其对乳腺细胞的刺激作用更强。
总而言之,这项大规模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实了激素避孕药与乳腺癌风险的关联,并首次揭示了不同孕激素成分的风险差异。虽然这项研究关注的是风险因素,但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而言,及时获取前沿的抗癌资讯和治疗方案同样重要。MedFind致力于为癌症患者提供从靶向药代购到诊疗信息的一站式服务,与您并肩抗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