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是癌症治疗的基石之一,但化疗耐药性始终是临床上面临的巨大挑战,导致许多患者治疗效果不佳。为何化疗会频频失效?近日,顶尖期刊《Cancer Cell》上的一项突破性研究颠覆了传统认知,揭示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机制:肿瘤内部的细菌竟然可以通过纯粹的物理“挤压”,迫使癌细胞进入休眠状态,从而帮助它们逃避化疗药物的致命打击。如果您在治疗过程中遇到困惑,可以尝试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的第二诊疗意见。
肿瘤微环境中的“隐形居民”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已经认识到肿瘤并非一个无菌的环境。尤其在结直肠癌和口腔鳞癌等与黏膜相关的癌症中,细菌的存在是肿瘤微环境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癌症的靶向治疗方案,您可以在MedFind靶向药代购平台上找到相关药物信息。传统观点认为,这些细菌主要通过生化作用影响肿瘤进展,但这项新研究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可能性——物理作用。

细菌如何让癌细胞“休眠”?
研究团队通过对结直肠癌和口腔癌的临床样本进行分析,发现细菌在肿瘤内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形成了局部高密度的“菌落”。在这些区域,癌细胞的密度显著降低,增殖活性也明显下降。
为了探明因果关系,研究人员在小鼠模型中注入了源自患者肿瘤的具核梭杆菌。结果显示,细菌能够主动重塑肿瘤微环境,导致癌细胞增殖能力下降。
1. 物理挤压破坏细胞连接
通过高分辨率成像技术,研究人员观察到,这些细菌主要存在于细胞间的缝隙中。当细菌大量繁殖时,它们会像楔子一样插入细胞之间,逐渐将相邻的癌细胞“推开”,破坏细胞间的紧密连接。

2. 诱导细胞周期停滞
细胞间连接的破坏直接影响了细胞功能。研究发现,在高密度细菌的影响下,癌细胞的细胞周期逐渐停滞在G0-G1期,进入了“休眠”状态,增殖活动被显著抑制。

休眠与化疗耐药的直接关联
癌细胞一旦进入休眠状态,就为化疗耐药埋下了伏笔。因为像5-氟尿嘧啶这类常用的化疗药物,其主要作用机制是杀伤正在活跃分裂的细胞,而对处于静止期的细胞则效果大打折扣。
实验证实,经过细菌“处理”的癌细胞在接受化疗后,存活率更高,恢复增殖的能力也更强。临床数据也支持了这一观点:肿瘤组织中细菌负荷高的患者,对新辅助化疗的反应通常更差。这为细菌通过物理机制促进化疗耐药提供了有力的临床证据。

临床启示与未来展望
这项研究揭示的机制是可逆的。当研究人员人为恢复被破坏的细胞间连接后,休眠的癌细胞能够重新进入增殖周期。这表明,细菌诱导的细胞周期停滞并非永久性的。

总而言之,这项开创性的研究首次揭示了肿瘤内细菌通过物理作用诱导癌细胞休眠,进而产生化疗耐药的新机制。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新的生物标志物:肿瘤内的细菌负荷有望成为预测化疗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 新的治疗策略:未来,通过抗生素等手段干预肿瘤内的细菌,或许能成为一种克服化疗耐药、增强治疗效果的新辅助策略。
这一发现为开发克服化疗耐药的新疗法提供了方向。更多前沿抗癌资讯,欢迎访问MedFind抗癌资讯板块。
参考来源:https://www.cell.com/cancer-cell/fulltext/S1535-6108(25)004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