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前列腺癌的诊疗困境
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充满挑战,尤其是当其从对雄激素受体信号抑制剂敏感的状态,发展为更具侵袭性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时,部分患者甚至会进一步恶化为预后极差的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NEPC)。这一转变过程为患者和医生带来了巨大困扰。如果您对自己的治疗方案有疑问,可以尝试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的第二诊疗意见。
科学研究表明,RB1和TP53这两种基因的缺失,是驱动CRPC进展和向NEPC转化的关键分子事件。然而,临床上常用的18F-FDG-PET成像技术在评估这类肿瘤时,似乎遇到了瓶颈。

18F-FDG-PET成像的局限性
近日发表于Neoplasia的一项研究,深入探讨了与RB1和TP53基因缺失相关的代谢和影像学表型。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大规模CRPC类器官队列发现,单靠18F-FDG的摄取水平,无法明确区分NEPC和腺癌,因为两者的摄取水平存在明显的重叠区域。有趣的是,18F-FDG的摄取量与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的表达也无明显关联,这解释了临床上两种成像结果常常“不同步”的现象。

更重要的是,研究指出,前列腺癌中的葡萄糖摄取增加与经典的有氧糖酵解(即“瓦博格效应”)并非完全等同,这提示了其背后存在更复杂的代谢调控机制。了解更多前沿的抗癌资讯,可以访问MedFind资讯中心。
RB1/TP53缺失如何影响肿瘤代谢?
为了探究RB1和TP53基因缺失的直接作用,研究人员在细胞和类器官模型中进行了基因敲除实验。令人意外的是,RB1/TP53的单独或联合缺失,并未显著影响肿瘤对18F-FDG的摄取。

然而,代谢功能检测却揭示了关键变化:
- RB1缺失会显著提高细胞的基础呼吸速率和糖酵解活性,并增加乳酸脱氢酶(LDH)通量,导致乳酸生成增多。
- 当RB1和TP53同时缺失时,上述效应会更加明显。
- 此外,联合缺失还会将葡萄糖代谢引向糖原生成,并促进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这些都是与前列腺癌恶性进展密切相关的代谢重编程特征。


多模态分子成像:未来的精准诊疗方向
研究的关键发现是,虽然18F-FDG-PET无法识别由RB1缺失引起的代谢变化,但13C超极化磁共振波谱技术却能清晰地检测到乳酸生成的增加。体内实验也证实,携带RB1缺失(无论TP53状态如何)的肿瘤,其丙酮酸向乳酸的转化速率都显著升高。

这项研究深刻揭示了RB1/TP53缺失如何驱动前列腺癌的代谢重编程,并指出了单一成像技术的局限性。它有力地证明,结合葡萄糖摄取、乳酸通量等多维度信息的多模态分子成像策略,才能更精准地评估肿瘤的真实状态。随着代谢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前列腺癌患者有望获得更个性化的诊疗方案,从而改善治疗结局。如需了解最新的靶向药物信息或寻求海外购药渠道,MedFind海外靶向药代购平台能为您提供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