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是我国高发的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其高转移率和低生存率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和患者。即便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日益发展的今天,食管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仍仅有20%左右。究其原因,其背后复杂的转移机制是关键的挑战。不过,一项发表于国际顶尖期刊Nature Genetics的研究为我们揭开了谜底的一角。
这项由中国科学家团队主导的研究,首次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细胞亚群——GPR116阳性周细胞,它在食管癌的转移和免疫逃逸中扮演着“幕后推手”的关键角色。
揭开谜底:一种特殊的“周细胞”是元凶
研究团队通过对食管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单细胞多组学和空间转录组学分析,深入剖析了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构成。他们发现,在发生转移的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中,一种表达GPR116蛋白的周细胞(血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显著增多。
进一步的生存分析证实,GPR116阳性周细胞的比例越高,患者的生存期就越短,表明它是一个独立的、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这一发现,首次将食管癌的侵袭性与这一特定的细胞亚群直接联系起来。
“双面间谍”:GPR116+周细胞的两大“罪状”
那么,这种细胞是如何助长食管癌发展的呢?研究发现,它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发挥作用:
- 铺设转移“高速公路”:GPR116阳性周细胞会大量分泌一种名为EGFL6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会与癌细胞表面的整合素β1相结合,激活癌细胞内部的NF-κB信号通路,从而大大增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
- 构建免疫“保护伞”:除了促进转移,GPR116阳性周细胞还能帮助癌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它通过促进抑制性T细胞(Treg)的扩增、诱导杀伤性T细胞(CD8+ T细胞)耗竭,并上调肿瘤细胞的PD-L1表达,共同构建了一个免疫抑制的微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还发现血清中的EGFL6水平有望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用于食管癌乃至肺癌、胃癌的早期诊断和转移风险预测。
未来曙光:从新发现到食管癌治疗新策略
这项研究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不仅揭示了机制,更指明了新的治疗方向。既然GPR116阳性周细胞是通过“EGFL6-整合素β1”轴心来发挥作用的,那么阻断这条通路就有可能抑制食管癌的进展。
在小鼠模型实验中,研究人员验证了这一设想。他们发现,使用靶向整合素β1的抑制剂,可以有效削弱GPR116阳性周细胞的促癌作用。更令人振奋的是,当整合素β1抑制剂与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时,能够产生协同增效的效果,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远处转移,且安全性良好。
这一发现为食管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食管癌前沿疗法的信息,或评估自己的治疗方案,可以咨询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的个性化建议。
总而言之,这项来自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极大地加深了我们对食管癌转移机制的理解。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可能会有更多靶向整合素β1的药物进入临床应用。MedFind将持续关注全球最新的抗癌资讯,并为患者提供便捷的海外靶向药代购渠道,助力癌症患者获得更多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