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放射治疗的“双刃剑”:疗效与肝损伤风险
在癌症治疗领域,利用放射性技术精准定位并摧毁肿瘤细胞,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手段。其中,放射性标记纳米颗粒技术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在肿瘤成像与治疗(即“诊疗一体化”)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这项前景光明的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却面临一个严峻挑战:纳米颗粒进入人体后,往往大量聚集在肝脏等器官,其携带的放射性核素会持续照射健康组织,引发潜在的肝脏辐射损伤,成为患者不可忽视的安全风险。面对复杂的治疗选择和潜在的副作用,许多患者感到困惑。MedFind的AI问诊服务可以为您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参考,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治疗方案。
新思路:利用肿瘤与肝脏的“分布差异”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苏州大学高明远教授与曾剑峰教授的团队发现了一个关键现象:纳米颗粒在肿瘤和肝脏中的“命运”截然不同。进入肝脏的纳米颗粒,大部分会被肝脏细胞迅速“吞噬”并困于细胞内部;而抵达肿瘤部位的纳米颗粒,则主要停留在细胞外的间隙中。这一显著差异启发了研究团队:是否可以设计一种只在细胞外起作用的放射性标记方法,从而实现对肿瘤的“精准引爆”,同时让藏在肝细胞内的纳米颗粒“保持沉默”?
创新“两步法”策略,巧妙规避肝脏辐射
基于上述构想,研究团队构建了一套精巧的生物正交纳米体系。该体系包含两个核心部分:
- 第一步:首先向体内注射经过特殊修饰的氧化铁纳米颗粒(Fe₃O₄@TCO)。这些颗粒会同时在肿瘤和肝脏部位聚集。
- 第二步: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注射一种带放射性标记(¹⁷⁷Lu)且无法穿透细胞膜的四嗪探针(¹⁷⁷Lu-DOTA-Tz)。
这一策略的巧妙之处在于:在肿瘤部位,停留在细胞外的纳米颗粒可以与探针高效结合,完成放射性标记,从而发挥治疗作用。而在肝脏,由于纳米颗粒已被肝细胞“吞噬”,被细胞膜这道天然屏障隔开,细胞外的探针无法接触到它们,因此不会发生放射性标记。这项技术体现了精准靶向的理念,而寻找合适的靶向药物是治疗的关键。您可以在MedFind靶向药代购平台上查询最新的靶向药物信息和价格。
这项发表于《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的研究,将这种新方法命名为“两步注射”策略,并与传统的“一步法”(即直接注射预先标记好的放射性纳米颗粒)进行了对比。
实验证实:肝脏辐射显著降低,安全性大幅提升
研究结果令人振奋。通过SPECT-CT成像技术,研究人员清晰地观察到:
- 采用传统的“一步法”,肝脏部位出现了强烈且持久的放射性信号,意味着高辐射风险。
- 而采用创新的“两步注射”策略,肝脏部位的放射性信号则非常微弱。
定量分析进一步证实,新策略下肿瘤与肝脏的放射性信号比值,相较于传统方法提升了近3倍。这有力地证明了该策略在降低肝脏辐射损伤、提升肿瘤诊疗安全性方面的巨大潜力。
未来展望:优化技术,造福更多肿瘤患者
研究团队也指出,目前该技术仍有提升空间,例如如何提高纳米颗粒在肿瘤部位的富集效率等。未来,他们将继续优化纳米颗粒的设计,以增强其肿瘤靶向性,进一步提升诊疗效果。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为开发更安全的放射性纳米诊疗平台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有望让更多肿瘤患者在接受精准治疗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健康器官,实现更安全、更高效的治疗目标。随着抗癌技术的不断进步,了解最新的抗癌资讯对于患者和家属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