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HCC)作为全球范围内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元凶之一,其复杂的发病机制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了“肠-肝轴”——即肠道健康与肝脏疾病之间的密切联系。然而,肠道中的海量微生物究竟是如何具体影响肝癌进程的,许多细节仍是未解之谜。对于肝细胞癌的治疗,前沿靶向药物的探索也从未停止,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肝癌治疗的最新方案,可以咨询MedFind的AI问诊服务。
近日,一项发表于《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的重磅研究为我们揭开了冰山一角。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于君教授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匡铭教授团队合作,发现了一种名为Catenibacterium mitsuokai的肠道细菌,它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不光彩的“加速器”角色。
锁定新型“促癌”细菌:Catenibacterium mitsuokai
研究团队首先通过分析肝细胞癌(HCC)患者的样本发现,无论是在粪便还是肿瘤组织中,一种名为链型杆菌属(Catenibacterium)的细菌都表现出异常的富集。进一步的研究锁定到了该菌属下的特定成员——Catenibacterium mitsuokai(简称C. mitsuokai)。
为了验证其与肝癌的直接关系,研究人员在小鼠模型中进行了实验。结果证实,无论是普通小鼠还是无菌小鼠,在引入C. mitsuokai后,其肝细胞癌的癌变进程都显著加快。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C. mitsuokai具有直接促进肝癌发展的能力。
揭秘其“作案”手法:从肠道到肝脏的“潜行”
那么,这种肠道细菌是如何跨越重重障碍,影响到肝脏的呢?研究揭示了其精密的策略:
- 破坏屏障并转移:C. mitsuokai首先会破坏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为自己打开一条通路,使其能够以活菌的形式“偷渡”进入血液循环,并最终抵达肝脏。
- 精准附着与定植:到达肝脏后,C. mitsuokai会利用其表面的Gtr1/RagA蛋白,像一把钥匙一样,与肝癌细胞表面的γ-catenin受体(锁)精准结合。这种相互作用使其能够牢固地附着在肝细胞上,并在此“安营扎寨”。
释放“生化武器”:激活癌细胞的生长信号
成功定植后,C. mitsuokai便开始释放其关键的“生化武器”——一种名为喹啉酸(Quinolinic acid)的代谢产物。
研究团队发现,这种喹啉酸能够直接与肝癌细胞表面的另一种受体TIE2(具有免疫球蛋白和表皮生长因子同源结构域2的酪氨酸激酶)结合。一旦结合,TIE2受体便被激活,进而启动了细胞内一条臭名昭著的致癌信号通路——PI3K/AKT通路。该通路的激活会极大地促进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存活,从而加速了肝细胞癌的恶性发展。
研究总结与启示
综上所述,这项开创性的研究完整地描绘了肠道细菌Catenibacterium mitsuokai促进肝细胞癌发展的详细路径:它首先破坏肠道屏障,转移并定植于肝脏,然后通过分泌喹啉酸来激活TIE2-PI3K/AKT致癌信号通路,最终推动肿瘤的生长。
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肠-肝轴在癌症中作用的理解,也为未来预防和治疗肝细胞癌提供了全新的潜在靶点。虽然这项研究仍处于基础阶段,但它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方向。目前,针对肝癌的靶向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患者可以在MedFind靶向药代购平台上查找和获取全球最新的治疗药物,为抗击癌症增添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