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治疗迎来新曙光:靶向CLDN18.2的ADC药物IBI343
对于晚期胃癌及胃食管结合部(G/GEJ)腺癌患者而言,有效的治疗方案仍然十分有限。近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发表了一项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团队主导的重磅研究,聚焦于一款名为IBI343的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研究结果显示,这款靶向CLDN18.2的药物在晚期胃癌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IBI343临床研究设计与关键数据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的高发癌症,尤其在中国,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尽管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对于大多数晚期患者,仍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IBI343是一款创新的ADC药物,它能精准识别并结合癌细胞表面的CLDN18.2蛋白,随后释放强效化疗药物(拓扑异构酶抑制剂exatecan),从而实现对癌细胞的精准杀伤。
这项1期临床试验共纳入127名晚期实体瘤患者,旨在评估IBI343的安全性、耐受性,并确定未来研究的最佳剂量。研究分为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两个阶段。
IBI343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患者在关心疗效的同时,也十分关注药物的安全性。IBI343的临床数据在这两方面都给出了令人鼓舞的答案。
1. 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在CLDN18.2高表达(即肿瘤细胞中CLDN18.2阳性比例≥75%)的G/GEJ腺癌患者中,IBI343表现出卓越的疗效:
- 在8 mg/kg剂量组,客观缓解率(ORR)高达47.1%,疾病控制率(DCR)为88.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8个月。
- 在6 mg/kg剂量组,客观缓解率为29%,疾病控制率(DCR)达到90.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0.8个月。
这些数据表明,IBI343能够有效控制肿瘤进展,显著缩小肿瘤体积,为晚期胃癌患者带来实质性的生存获益。如果您对IBI343或其他胃癌靶向药有任何疑问,或希望了解最新的治疗方案,可以咨询MedFind的AI问诊服务。
2. 可控的安全性与副作用
在安全性方面,研究确定了8 mg/kg为最大耐受剂量(MTD)。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EAEs)主要为血液学毒性,如白细胞减少、贫血和中性粒细胞减少,这些副作用在临床上是可预测且可管理的。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未观察到间质性肺病(ILD)这一严重副作用。
综合考量疗效、安全性及药代动力学数据,研究团队最终确定6 mg/kg(每3周一次)为推荐的2期研究剂量(RP2D)。这一剂量在保证了良好疗效的同时,具有更优的安全性,为患者的长期治疗提供了保障。
结论与展望
IBI343的1期临床研究结果无疑是晚期胃癌治疗领域的一大突破。它证明了靶向CLDN18.2的ADC药物在经治的晚期胃癌或G/GEJ腺癌患者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前景广阔的抗肿瘤活性。随着后续临床研究的推进,IBI343有望成为CLDN18.2阳性胃癌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MedFind将持续关注该药物的研发进展、未来上市后的价格及代购信息,致力于为全球华人癌症患者提供前沿的抗癌资讯和便捷的海外靶向药代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