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侵袭性强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灶主要局限于大脑、脊髓、脑膜或眼睛。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许多传统化疗药物难以有效穿透,导致治疗选择相对有限,患者预后不佳。
目前,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仍是PCNSL诱导治疗的基石。然而,基于HD-MTX的传统治疗方案长期控制率仍有待提高,且常伴随显著的血液毒性等副作用。
BTK抑制剂:突破血脑屏障的新策略
近年来,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作为一类新型靶向药,在治疗B细胞淋巴瘤中展现出良好疗效。BTK在B细胞受体(BCR)和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中扮演关键角色,抑制其活性可以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生存信号。
奥布替尼(Orelabrutinib)作为新一代BTK抑制剂,具有更高的血脑屏障通透性,能够在脑脊液中达到较高浓度,这对于治疗PCNSL这类中枢系统疾病尤为重要。此外,临床前研究表明,奥布替尼可以增强利妥昔单抗的抗肿瘤作用,为联合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R-MO方案:中国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结果
基于奥布替尼的潜力,中国学者开展了一项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利妥昔单抗、大剂量甲氨蝶呤和奥布替尼(R-MO方案)一线治疗新诊断PCNSL患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该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Blood Cancer Journal》。
研究设计:这是一项开放标签、单臂、多中心II期研究。入组的新诊断PCNSL患者接受R-MO方案诱导治疗,包括静脉注射利妥昔单抗和甲氨蝶呤,随后口服奥布替尼。治疗周期为3周,最多进行6个周期。研究的主要终点是1年无进展生存率(PFS),次要终点包括总缓解率(ORR)、完全缓解率(CRR)、总生存率(OS)等。
研究结果亮点:高缓解率与生存获益
研究共纳入37例患者,中位年龄62岁。患者涵盖了不同的分子亚型和风险分层。
疗效显著:
- 诱导治疗中期,97.3%的患者获得缓解(ORR),其中75.7%达到完全缓解(CR)。
- 诱导治疗结束后,可评估患者的ORR为90.3%,CRR为87.1%。
- 整个研究期间的最佳ORR高达97.1%,最佳CRR为94.1%。
- 不同亚组患者均观察到较高的CR率,且CR率随治疗周期增加而提高,强调了完成治疗的重要性。
生存数据:
- 中位随访12.6个月,中位PFS尚未达到。
- 1年PFS率达到83.6%。
- 1年OS率达到89.6%。
- 中位疾病特异性生存期(DSS)未达到,1年DSS率为93.5%。
- 不同分子亚型和风险分层的患者均显示出良好的生存趋势。
生活质量改善:治疗一个周期后,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Barthel指数评估)显著改善。
安全性可控:
- 最常见的不良事件(AEs)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和感染。
- 3-4级不良事件主要为血液学毒性(中性粒细胞减少43.2%)和感染相关事件(感染29.7%,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29.7%)。
- 两例患者发生5级肺部感染,与治疗相关。
- 无患者因不良事件永久停药,表明方案的安全性总体可接受。
研究总结与展望
这项中国多中心II期研究表明,R-MO方案(利妥昔单抗+大剂量甲氨蝶呤+奥布替尼)一线治疗新诊断PCNSL患者,展现出令人鼓舞的高缓解率和良好的早期生存结果,且安全性可控。该方案通过引入具有良好血脑屏障穿透能力的BTK抑制剂奥布替尼,克服了传统化疗的局限性,为PCNSL患者提供了潜在的新的一线治疗选择。
研究者认为,R-MO方案有望改变PCNSL的临床实践。然而,该研究样本量有限,且仅纳入中国患者,未来还需要更大规模、更具多样性的患者群体进行进一步验证。同时,需要更长期的随访数据来全面评估该方案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最终确定其临床地位,仍需开展随机对照III期临床研究。
对于关注靶向药、抗癌药的患者和家属,了解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至关重要。如果您对奥布替尼、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等药物信息感兴趣,或者需要了解海外购药、仿制药等相关信息,可以通过MedFind的抗癌资讯平台获取更多专业内容。同时,MedFind海外靶向药代购服务可以帮助患者获取所需的药品,AI问诊服务也能提供初步的健康咨询支持。
参考文献:
Sheng, L., Liu, H., Zhang, X. et al. Prospective phase II trial of first-line rituximab, methotrexate, and orelabrutinib (R-MO) in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Blood Cancer J. 15, 81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08-025-01278-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