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黑色素瘤,作为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近年来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发病率和检出率的上升,医学界对其诊疗策略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在备受瞩目的2025 CSCO指南会上,福建省肿瘤医院的陈誉教授深入探讨了中国黑色素瘤的独特发病特点、不同病理亚型的差异,以及以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为代表的新兴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为患者和临床医生带来了前沿洞见。
中国黑色素瘤:发病趋势与中西方差异
近年来,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和防癌体检的普及,中国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和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尽管死亡率有所提高,但得益于规范化诊疗理念的推广和系统性治疗手段的完善,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正逐步改善。这正是肿瘤专家们持续推动规范诊疗和加速新药上市的重要动力。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黑色素瘤最大的不同在于亚型分布。欧美以与日光损伤相关的皮肤型为主,对单一免疫治疗药物响应率较高。而中国则主要以肢端型和黏膜型为主,其发病背景常与慢性炎症相关,且许多亚型的病因尚不明确。临床实践显示,中国黑色素瘤对单一免疫治疗药物的响应率相对较低,且驱动基因突变率远低于皮肤型,导致适合接受双靶向治疗的患者比例也更少。因此,开展针对中国患者的临床研究,探索更适合国情的诊疗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不同病理亚型的治疗策略解析
黑色素瘤常见的病理类型包括皮肤型、肢端型和黏膜型。在中国,肢端型约占50%,黏膜型约占25%,皮肤型约占20%-25%,此外还有脉络膜黑色素瘤等。不同亚型在生物学行为、治疗策略和预后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辅助治疗阶段,今年的CSCO指南也带来了更新。对于黏膜型黑色素瘤,化疗仍是基础治疗手段。这与皮肤型黑色素瘤形成对比,后者辅助治疗主要以靶向治疗为基础。目前,研究正在探索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是否能超越单纯化疗的效果,未来两年内有望看到更多高级别研究成果。
聚焦前沿:新兴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尽管黑色素瘤在中国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它却是新药和新治疗策略的重要“试验田”。从早期的靶向治疗到各种免疫治疗策略,黑色素瘤一直是肿瘤治疗研究的前沿领域。
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黑色素瘤治疗中应用广泛。从全球首个CTLA-4抑制剂获批,到如今PD-1、LAG-3等众多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中国也在积极开展基于不同免疫检查点的联合治疗以及与传统疗法的组合研究。
此外,一系列新型抗癌药和治疗手段正不断涌现:
- 溶瘤病毒疗法:在欧美已获批应用,中国也有多款溶瘤病毒正在进行临床研究。
- TIL(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FDA已批准TIL疗法用于晚期皮肤型黑色素瘤,并在黏膜型黑色素瘤中显示出良好潜力。中国也在积极推进新型TIL疗法的临床研究。
- mRNA疫苗:新抗原RNA疫苗已被美国FDA授予突破性疗法认定,并正在开展全球III期多中心研究。针对中国高发的肢端型和黏膜型黑色素瘤,如何寻找和预测新的抗原来源仍是技术难题,但随着瓶颈的突破,新抗原疫苗有望在这些亚型的辅助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前沿疗法为黑色素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对于患者而言,了解这些最新的治疗进展至关重要。有时,获取这些前沿的靶向药、免疫治疗药物或其仿制药可能需要通过海外购药的途径。同时,面对复杂的治疗信息和选择,专业的AI问诊服务可以提供有益的辅助。您也可以在MedFind网站上获取更多关于黑色素瘤治疗的药物信息和诊疗指南等抗癌资讯。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问世,进一步改善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