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结直肠癌(CRC)患者而言,了解疾病进展的最新研究至关重要,这有助于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寻找合适的靶向药或抗癌药是许多患者面临的挑战,而深入理解肿瘤发生的复杂机制,包括遗传因素和微环境的影响,是找到突破口的关键。
揭示基因与肿瘤内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
肿瘤内部存在的微生物群落,即肿瘤内微生物群,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然而,宿主自身的遗传背景与这些肿瘤内微生物群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在结直肠癌的进展中相互影响,此前并未完全阐明。
近期,一项由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香港大学等多家机构团队合作完成的重磅研究,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 Cell Host & Microbe 上。这项研究深入探索了人类遗传学与肿瘤内微生物群在结直肠癌进展中的复杂相互作用。
KCNJ11基因突变与具核梭状芽孢杆菌的关联
研究团队分析了来自三个队列共748名中国结直肠癌患者的数据。他们发现,位于 ATP敏感内向整流钾通道11 (KCNJ11) 基因内含子区域的一个特定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 rs2355016,与肿瘤组织中 梭杆菌属 的丰度存在显著关联。
具体而言,与携带GG基因型的患者相比,那些携带A等位基因的患者表现出 KCNJ11 基因表达的下调,同时肿瘤内 具核梭状芽孢杆菌 的富集程度更高。这种基因型与细菌丰度的关联,进一步对应着肿瘤细胞更快的增殖和癌症的加速进展。
基因如何“协助”细菌加速肿瘤生长?
这项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背后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KCNJ11 基因的低表达会增加结直肠癌细胞表面一种名为 半乳糖-N-乙酰基-D-半乳糖胺 (Gal-GalNAc) 的分子水平。而 具核梭状芽孢杆菌 拥有一种名为 Fap2 的蛋白,该蛋白能够与肿瘤细胞表面的 Gal-GalNAc 结合。
这种结合增强了 具核梭状芽孢杆菌 对肿瘤细胞的粘附和侵袭能力,从而促进了结直肠癌的生长。简而言之,患者的特定基因型(rs2355016的A等位基因)通过影响 KCNJ11 的表达,改变了肿瘤细胞表面分子的构成,为 具核梭状芽孢杆菌 的“入侵”和“定居”提供了便利,最终加速了癌症的进展。
机理模式图(图源自Cell Host & Microbe)
研究意义与未来展望
这项研究首次系统地阐明了人类遗传学变异如何影响结直肠癌患者肿瘤内的微生物群组成,并揭示了这种相互作用促进肿瘤进展的具体机制。它加深了我们对宿主基因与肿瘤微环境(包括微生物群)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
面对复杂的病情和不断更新的研究进展,患者和家属往往需要专业的指导。了解自身的基因突变情况、咨询潜在的治疗方案,是制定个体化治疗计划的关键步骤。专业的AI问诊服务可以帮助患者梳理信息,提供初步的参考方向。
这项研究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针对 KCNJ11 基因、具核梭状芽孢杆菌 或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成为新的靶向治疗或抗癌药物的研发方向。对于正在寻求治疗方案的患者,及时获取最新的药物信息和可靠的购药途径至关重要。了解海外靶向药、仿制药的代购信息,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这项研究不仅增强了人们对结直肠癌增殖机制的理解,也为探索肿瘤内微生物群在其他类型癌症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见解。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找到更精准、更有效的抗癌策略。
参考信息:
https://www.cell.com/cell-host-microbe/fulltext/S1931-3128(25)00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