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持续的头晕、头痛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重要信号。当这些症状指向颅内占位时,精确的病理诊断便成为后续治疗的关键第一步。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的病例,深入解析一种较为罕见的脑部肿瘤——脉络丛乳头状瘤(Choroid Plexus Papilloma),重点介绍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以及诊断要点,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份复杂的病理报告。
病例基本情况
患者为一名45岁男性,因持续一个多月的头晕、头痛症状就医。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显示其桥小脑角区域存在一个边界清晰的占位性病变,未见明显的脑水肿。
病理诊断分析
为了明确肿瘤性质,医生对切除的肿瘤组织进行了详细的病理学检查。
1. 大体观察
送检的组织为灰红色,质地较软,整体大小约为2cm x 1.5cm x 1cm。
2. 显微镜下特征
在显微镜下,脉络丛乳头状瘤展现出其独特的细胞形态和结构:
低倍镜下,肿瘤细胞排列疏松,呈现出典型的乳头状结构,未见弥漫性实性生长区域。
高倍镜下可见,肿瘤由复杂的乳头状结构构成,每个“乳头”中央都有一个纤维血管轴心,这是其典型特征之一。
在乳头状结构之间,偶尔可见正常形态的胶质细胞岛。
部分区域肿瘤细胞排列成腺管样,但内部没有纤维血管轴心。
构成乳头的肿瘤细胞为单层立方状或柱状,细胞核形态规则、大小均匀,无明显异型性。
细胞核分裂象非常罕见,这是肿瘤生长缓慢的标志。
3. 免疫组化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可以进一步确认肿瘤细胞的来源和性质。本病例中:
- S100:阳性
- EMA:部分阳性
- CK7:部分阳性
- Ki-67:增殖指数小于1%,提示肿瘤增殖活性极低。
- 其他标记物如GFAP、SSTR2A、NeuN、TTF1、PAX8均为阴性或仅灶性阳性,有助于排除其他类型的肿瘤。
S100 阳性染色
EMA 部分阳性染色
CK7 部分阳性染色
最终病理诊断
综合以上所有信息,最终病理诊断为:(桥小脑角)脉络丛乳头状瘤,WHO 1级。
“WHO 1级”意味着这是一种良性、生长缓慢的肿瘤,通过手术完全切除后,预后通常非常好。如果您对诊断报告有任何疑问,或希望了解更多关于脑瘤治疗的信息,可以咨询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解答。
脉络丛乳头状瘤的诊断要点与鉴别
为了准确诊断,医生需要将其与其他具有相似特征的颅内肿瘤区分开来。
诊断要点总结:
- 来源与分级:源于脉络丛上皮的良性肿瘤,WHO 1级。
- 好发人群与部位:多见于儿童(侧脑室),成人则好发于第四脑室或小脑脑桥角。
- 典型镜下特征:具有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结构,被覆单层、形态温和的肿瘤细胞,核分裂象罕见。
- 免疫组化特征:通常表达S100、CK7,部分表达GFAP,而EMA常为阴性或灶性表达。
主要鉴别诊断:
精确的病理诊断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以下是几种需要与脉络丛乳头状瘤鉴别的疾病:
- 非典型脉络丛瘤(WHO 2级):与1级相比,细胞更拥挤,出现非典型性,核分裂象增多(≥2个/HPF)。
- 脉络丛癌(WHO 3级):恶性程度高,肿瘤细胞有明显异型性,可见坏死,核分裂象非常活跃(常≥5-10个/10HPF)。
- 其他颅内乳头状肿瘤:如乳头状室管膜瘤、乳头状脑膜瘤以及转移癌(如肺癌、甲状腺癌转移)等,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免疫组化标记物(如GFAP、SSTR2A、TTF1等)进行综合鉴别。
总之,脉络丛乳头状瘤的诊断依赖于临床、影像和病理的多方面结合。通过细致的形态学观察和精准的免疫组化分析,病理医生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