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儿童ALL治疗的困境与希望
对于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儿童来说,6-巯基嘌呤(6-mercaptopurine, 6-MP)是维持治疗阶段不可或缺的基石药物。其核心作用在于通过持续轻度抑制骨髓来防止疾病复发,是提高长期生存率的关键。然而,临床实践中一个棘手的问题是,6-MP常引发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即肝毒性。这种副作用往往导致医生不得不中断治疗或减少药物剂量,这无疑会增加白血病复发的风险,让家长和医生都陷入两难境地。
近日,一项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Haematologica的研究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新的曙光。来自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沈树红教授团队通过动物模型和大规模临床回顾性研究证实,在6-MP治疗中加入低剂量的别嘌醇(allopurinol),或能实现“减毒增效”的双重目标。
PDX模型研究:联合用药的初步验证
为了探究联合用药的有效性,研究团队首先在患儿来源的异种移植(PDX)小鼠模型中进行了验证。他们将减半剂量的6-MP与小剂量别嘌醇联用,并与全剂量6-MP单药治疗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
- 疗效相当,甚至更优: 联合用药组小鼠的生存时间与全剂量单药组相当,但其脾脏和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浸润程度明显更轻。
- 代谢途径优化: 联合用药后,小鼠体内与抗白血病活性直接相关的代谢产物“硫鸟嘌呤脱氧核糖核酸(DNA-TG)”水平显著升高,而与肝毒性相关的代谢产物“6-甲基巯基嘌呤(6-MMP)”水平则明显降低。这从机理上解释了为何该方案能同时实现增效和减毒。
临床回顾性研究:真实世界中的显著获益
在动物实验取得积极结果后,研究团队进一步对752例接受CCCG-ALL-2015方案治疗的儿童ALL患者数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中,对于因6-MP导致严重或持续肝功能损害的患儿,医生会给予低剂量别嘌醇联合减量6-MP的治疗方案。
分析结果再次印证了联合方案的巨大潜力:
- 改善生存率: 接受别嘌醇联合治疗的患者,其无事件生存率(EFS)显著优于未使用别嘌醇的患者(风险比aHR = 0.29),这意味着复发或发生其他不良事件的风险降低了约71%。
- 显著降低肝毒性: 在联合用药前,这些患儿的谷丙转氨酶(ALT)平均水平高达500 U/L。在使用别嘌醇联合治疗的第一个月,ALT水平就出现了显著下降,并在第二个月后稳定在较低水平,肝功能得到持续改善。
- 优化骨髓抑制: 联合方案还改善了对白细胞(WBC)的控制,使白细胞计数维持在理想治疗范围内的患者比例从34.2%大幅提升至68.5%。
关键发现与用药注意事项
综合来看,这项重磅研究有力地证明了,对于因6-MP产生肝毒性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低剂量别嘌醇 + 减半剂量6-MP”的联合方案,不仅能安全有效地减轻肝脏副作用,更能改善预后,提高无事件生存率。
研究者特别强调,在应用此方案时,必须使用小剂量的别嘌醇,否则可能影响疗效或导致严重的血液学毒性。此外,研究中使用的均为别嘌醇缓释制剂,能否替换为普通即释片以及相应的剂量调整,目前尚无明确推荐。如果您对该治疗方案或药物的获取渠道、价格有疑问,或希望获得更多个性化建议,可以咨询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的解答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