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癌症筛查是实现早期诊断的关键手段。目前,非侵入性的粪便检测方法因其便捷性而被广泛应用,其中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和多靶点粪便DNA检测(mt-sDNA),例如Cologuard,是两种主要的筛查工具。然而,这两种方法在检测性能和成本效益上存在差异。最近发表在《内科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深入比较了FIT与mt-sDNA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表现,为我们理解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这些工具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项研究基于近170名患者的数据,对比了当前一代mt-sDNA(Cologuard)和下一代mt-sDNA(Cologuard Plus)与当前FIT的筛查性能。结果显示,在结直肠癌的检测敏感性方面,FIT的敏感性为73.8%,而当前mt-sDNA为92.3%,下一代mt-sDNA更是高达93.9%。这表明mt-sDNA在发现已形成的结直肠癌方面具有更高的能力。然而,对于检测任何晚期肿瘤性病变(包括癌前病变),FIT的敏感性分别为27.7%(对比当前mt-sDNA的46.4%)和25.2%(对比下一代mt-sDNA的45.6%),mt-sDNA仍显示出更高的敏感性。但在特异性方面,即正确识别没有晚期肿瘤性病变的情况,FIT的表现更优。FIT的特异性分别为94.9%和94.8%,而当前mt-sDNA为86.6%,下一代mt-sDNA为90.6%。这意味着FIT产生假阳性结果的可能性较低。
研究进一步分析了成本效益。假设阳性结果后有60%的患者接受结肠镜检查,结果发现,每检测出一例晚期肿瘤性病变或早期结直肠癌,mt-sDNA检测的总筛查成本是基于FIT检测的7至9倍。更具体地说,与FIT相比,每额外发现一例早期结直肠癌,两种mt-sDNA检测的成本都超过70万美元。研究人员指出,尽管mt-sDNA的敏感性更高,但通过降低FIT的阳性阈值,原则上可以在不显著增加成本的情况下达到相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这提示我们,灵活调整FIT的判读标准,或许是提高其效益的关键。
FIT筛查成功的关键:后续随访至关重要
针对这项研究结果,未参与研究的胃肠病学专家David A. Johnson博士评论道,筛查测试的侵入性是阻碍人们参与筛查的一个重要因素。粪便检测可以在家中完成,避免了结肠镜检查的不便。但他同时强调,粪便检测,特别是FIT,在检测癌前息肉方面的效果远不如检测已形成的结肠癌。虽然筛查的最终目标是预防癌症而非仅仅检测,但这些测试总比不筛查要好。
Johnson博士指出,FIT在设计良好、系统化的筛查项目中非常有效,但关键在于对未依从者进行随访以及对阳性结果进行结肠镜检查。缺乏有效的后续措施,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他还提到,研究可能受到年龄和合并症等因素的影响,且实际应用中的成本效益还会受到地理位置、保险覆盖范围等现实世界因素的影响。
这项研究的结果再次确认了FIT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成本优势,并提出了通过调整阳性阈值来优化其性能的潜力。尽管mt-sDNA在敏感性上表现更佳,但其高昂的成本是推广应用中的一个重要考量。选择哪种筛查方法,需要在检测性能、成本以及患者的可及性之间找到平衡。对于不幸被诊断出癌症的患者,后续的治疗之路充满挑战。了解最新的药物信息、诊疗指南至关重要。有时,患者可能需要寻求海外的靶向药、抗癌药或仿制药。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的海外购药服务能够提供帮助。例如,MedFind 网站不仅提供全面的抗癌资讯,包括药物信息和诊疗指南,还提供AI问诊服务,并能协助患者进行海外靶向药代购,帮助患者获取所需的治疗药物。最终,无论选择何种筛查方法,关键都在于提高筛查的依从性,并确保对阳性结果进行及时、规范的随访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