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每年夺走无数生命。尽管早期治疗看似成功,但约有20%-30%的患者仍面临复发的巨大威胁,尤其是当癌细胞发生远处转移时,治愈的希望便愈发渺茫。这些“卷土重来”的癌细胞,往往源于体内潜伏的“休眠播散性肿瘤细胞”(DTCs),它们如同“定时炸弹”,在常规治疗后静息潜伏,等待时机重新激活,导致癌症复发。
“老药新用”:精准靶向休眠癌细胞,驱散乳腺癌复发阴霾
近日,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带来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为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项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CLEVER随机2期试验,巧妙地利用两种已上市的“老药”——羟氯喹和依维莫司,精准靶向并清除这些难以捉摸的休眠癌细胞。令人振奋的是,联合用药组的患者在三年内实现了100%的无复发生存率(RFS),为乳腺癌幸存者驱散了长久以来的复发恐惧。
揭秘休眠癌细胞的“生存之道”
要有效对抗DTCs,首先必须了解它们“休眠不死”的秘密。研究团队通过HER2诱导型小鼠模型发现,这些休眠的癌细胞会主动激活“自噬”机制,通过分解自身成分来维持存活并抵御外界压力。同时,它们的“细胞生长开关”mTOR信号通路显著下调,使细胞进入“低代谢休眠模式”。
药物筛选:依维莫司在抑制休眠癌细胞方面效果显著
基于这一发现,研究团队测试了两种干预策略:使用氯喹或羟氯喹抑制自噬,以及使用雷帕霉素或依维莫司抑制mTOR通路。结果显示,单独抑制mTOR的效果远优于单独抑制自噬。慢性雷帕霉素治疗的小鼠复发率不到20%,而对照组复发率超过75%。更重要的是,mTOR抑制剂如依维莫司还能有效阻止休眠癌细胞“苏醒”,即使是短期治疗也能显著延长小鼠的无复发生存期。研究进一步证实,休眠癌细胞数量与复发风险呈强负相关,直接证明清除这些休眠细胞能切实降低复发率。

CLEVER临床试验:安全与疗效并重,为乳腺癌患者带来福音
为了将这一突破性发现转化为临床应用,研究团队启动了CLEVER试验,招募了53名乳腺癌幸存者。这些患者在诊断后五年内骨髓穿刺仍能检测到DTCs,其中58%为治疗难度较高的三阴性乳腺癌,30%为ER+/HER2-亚型。患者被分为三组:单独羟氯喹组、单独依维莫司组以及羟氯喹+依维莫司联合组,均接受六个周期的治疗。

卓越的耐受性与安全性
试验结果首先验证了治疗方案的“可行性”:三种方案的耐受性极佳。羟氯喹组和依维莫司组均有100%的患者完成了六周期治疗,联合组完成率为95%。常见的副作用多为1-2级胃肠道反应,且多数在第一周期后缓解。未出现4-5级严重毒性,证明这些“老药”用于乳腺癌幸存者是安全的。
清除DTCs,实现100%三年无复发生存率
更重要的是“疗效”:治疗三个月后,观察组的DTC清除率仅为43%,而羟氯喹组达到83%,依维莫司组为81%,联合组更是高达88%。从DTC数量来看,与观察组相比,羟氯喹使DTC减少80%,依维莫司减少78%,联合组减少87%,且这一效果在六个月随访时仍持续。在中位随访41.5个月时,三组的三年RFS数据令人振奋:羟氯喹组91.7%、依维莫司组92.9%、联合组100%。DTC被清除的患者,三年RFS高达97.2%,远高于未清除者的90%,直接证明“清除休眠DTCs”能切实降低复发风险。
这项研究的深远意义与未来展望
“老药新用”的便捷性与可及性
这项研究的突破不仅在于“防复发”,更在于“老药新用”的便捷性。羟氯喹原本用于治疗红斑狼疮,依维莫司已获批治疗晚期乳腺癌,二者均为临床常用药,无需重新研发,能快速推进后续试验。对于寻求前沿抗癌资讯的患者,MedFind提供全面的药物信息和诊疗指南,帮助您更好地了解治疗选择。
为难治性乳腺癌带来新希望
这项研究为“难治性乳腺癌”(如三阴性乳腺癌)提供了新方向。这类患者复发风险高,现有治疗手段有限,而CLEVER试验中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占比近六成,仍能从治疗中获益,这无疑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DTCs:更早期的干预靶点
研究团队还指出,DTCs比“循环肿瘤DNA”(ctDNA)更适合作为“早期干预靶点”。ctDNA通常在癌细胞激活增殖后才出现,留给治疗的窗口期较短;而DTCs在休眠阶段就能被检测到,干预时间更长,且能针对性地使用“休眠靶向药”,避免癌细胞激活后失控。目前,团队已启动后续试验,进一步验证类似策略的效果。
对数百万乳腺癌幸存者而言,这项研究不仅驱散了“复发恐惧”,更带来了“精准防复发”的希望。未来或许能通过定期检测骨髓DTCs,对高风险患者用羟氯喹、依维莫司等老药进行“预防性治疗”,让“治愈”不再只是“暂时缓解”。面对海外靶向药的购药需求,MedFind致力于为癌症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海外靶向药代购服务,确保患者能够及时获取所需药品。此外,MedFind的AI问诊服务也能为患者提供初步的智能咨询,辅助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