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疗领域正迎来令人振奋的新进展。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揭示了一种针对小细胞肺癌和三阴性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创新治疗策略。这项研究聚焦于一类新型药物——直接细胞周期蛋白抑制剂,它们能够选择性地诱导那些G1/S细胞周期检查点失活的癌细胞走向死亡,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靶向癌细胞“软肋”:G1/S检查点失活的独特机制
这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指出,大约90%的小细胞肺癌是由RB1和TP53这两种关键抑癌基因的缺失所驱动。这些基因的缺失如同汽车失去了刹车,导致细胞周期失控,癌细胞得以肆意增殖。然而,直接通过小分子药物来弥补这些缺失一直是个难题。
达纳-法伯研究所的马修·奥瑟博士及其团队发现,直接细胞周期蛋白抑制剂能够利用癌细胞的这一“软肋”。这类药物通过独特的两步机制,在不影响正常细胞的前提下,精准地杀死癌细胞。奥瑟博士强调:“这是首个直接抑制细胞周期蛋白的临床级药物,其作用机制在正常细胞中不会发生。”
精准打击:细胞周期蛋白A/B抑制剂的作用原理
研究深入揭示了直接细胞周期蛋白抑制剂(特别是细胞周期蛋白A/B RxL抑制剂)如何发挥作用。在RB1和TP53缺失的癌细胞中,E2F因子的活性异常升高。这类抑制剂能够中断细胞周期蛋白A与E2F、以及细胞周期蛋白B与MYT1之间的关键蛋白质相互作用。
- 抑制细胞周期蛋白A与E2F的相互作用: 导致DNA损伤加剧。
- 抑制细胞周期蛋白B与MYT1的相互作用: 促使癌细胞在有丝分裂阶段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正常细胞由于E2F活性未升高,对这类药物的敏感性远低于癌细胞(约低100至1000倍)。这意味着在临床应用中,有望找到一个既能有效抗癌又可控副作用的剂量,极大地提升了治疗的安全性。
临床试验进展:CID-078带来新希望
基于这些令人鼓舞的临床前证据,一项针对相关化合物CID-078的I期临床试验已在美国各地启动,招募包括小细胞肺癌、三阴性乳腺癌及其他具有G1/S细胞周期检查点失活的癌症患者。这标志着这项创新疗法向临床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
对于正在寻找最新靶向药治疗方案的患者而言,了解这些前沿研究至关重要。如果您对海外购药、靶向药代购或最新的癌症治疗信息感兴趣,可以访问MedFind的药品代购服务,获取更多帮助。同时,AI问诊服务也能为您提供初步的专业咨询,而抗癌资讯则能帮助您及时了解药物信息和诊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