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不起眼的便秘,可能是癌症的预警信号
在日常生活中,便秘是许多中老年人常遇到的困扰。然而,当长期的、顽固的便秘伴随着腹痛等症状时,就需要引起高度警惕了。这可能不仅仅是消化功能减弱,更有可能是直肠癌或其“前身”——癌前病变发出的危险信号。所谓“上皮内瘤变”,尤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就是一种距离癌症仅一步之遥的危险状态。本文将通过一则真实的病例,带您了解从便秘症状到发现并治疗直肠癌前病变的全过程,希望能为广大患者和家属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病例回顾:当五年便秘敲响警钟
患者是一位72岁的男性,近五年来一直受到便秘的困扰。排便周期长达3到7天,大便干结,有时甚至需要依赖药物辅助。近三个月,他又出现了间断性的下腹隐痛。起初,这些症状并未引起他足够的重视。直到两周前,他在当地医院接受了肠镜检查,结果令人震惊:直肠内发现了多处隆起,病理活检提示为“绒毛状腺瘤伴部分腺体高级别内瘤变”。
这个诊断意味着,虽然尚未发展为浸润性癌,但病灶已经具备了高度的恶变潜能,必须立即进行干预。为了寻求更专业的治疗,患者来到了上级医院,以“结肠良性肿瘤”的名义收治入院。
诊断与治疗:肠镜下的“真相”与微创手术
入院后,经过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医生排除了其他急症。核心的诊断和治疗都围绕着肠道内的病灶展开。
关键检查: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医生为患者实施了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这是一种先进的微创治疗技术。在全麻下,医生通过内镜在距离肛门约15厘米处,发现了一个大小约1.5*2.0厘米的隆起病灶。通过在病灶底部注射液体抬高病灶,再使用特制的“啄木鸟刀”沿边缘精密切开并完整剥离。整个过程无需开腹,创伤小,恢复快。术中同时处理了肠道内发现的其他几枚小息肉,并用止血夹妥善关闭了创面。
最终诊断明确为:1. 直肠隆起ESD术后;2. 便秘。鉴别诊断考虑了直肠恶性肿瘤、直肠息肉等可能性,而ESD手术本身既是治疗,也是最终的病理诊断依据。
个性化康复:益生菌在术后调理中的妙用
对于这位既往有长期便秘史、又刚刚接受了肠道手术的患者来说,术后康复面临两大挑战:
- 促进创面愈合:肠道手术会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增加感染风险。
- 改善肠道功能:长期便秘本身就意味着肠道菌群失衡和蠕动功能减弱,手术可能会加剧这一问题。
针对这些需求,医生为他制定了包含益生菌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 治疗方案:口服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每日两次,每次4粒,并计划在3个月后复查肠镜。
益生菌能够调节肠道微生态,抑制有害菌,促进有益菌生长。它们产生的短链脂肪酸等物质可以滋养肠道细胞,促进黏膜修复,同时还能刺激肠道蠕动,软化大便,从而安全有效地改善便秘症状。
康复效果与随访:症状显著改善
在接受益生菌治疗后,患者的康复情况十分理想:
- 治疗后90天:患者的腹痛症状完全消失,便秘情况大为好转,排便频率改善为3-4天一次,且能自行顺畅排出。复查肠镜显示,原手术创面愈合良好,仅残留两枚钛夹,新发现的几枚小息肉也一并处理。
- 治疗后120天至180天:持续随访显示,患者的便秘问题得到稳定缓解,排便基本恢复到2-3天一次的正常节奏,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MedFind健康提示
这个病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 重视早期信号:对于中老年人新发或加重的便秘、腹痛、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绝不能掉以轻心,这可能是结直肠癌或癌前病变的早期警报。
- 肠镜筛查是金标准:肠镜是发现结直肠肿瘤和癌前病变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建议有家族史、年龄超过45岁或出现相关症状的人群,及时进行肠镜检查。
- 科学治疗与康复:对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这类癌前病变,通过ESD等微创手术可以实现根治,避免其发展为癌症。同时,术后结合益生菌等辅助治疗,有助于恢复肠道健康,改善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面临类似的健康困扰,或希望了解更多关于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疗信息,MedFind愿为您提供专业的资讯支持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