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成像中的放射性注射:外渗风险真的不可避免吗?
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成像扮演着重要角色。PET成像通常需要向患者体内注射放射性示踪剂。然而,注射过程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外渗”(extravasation),即示踪剂意外泄漏到注射部位周围的软组织中,而非完全进入血管。过去,美国核管理委员会(NRC)曾认为这种外渗是诊断成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然而,在2018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质量护理研讨会上提出的一项质量改进研究,对此观点提出了挑战。研究结果显示,许多放射性示踪剂的外渗是可以避免的。
质量改进计划如何显著降低外渗率?
卡里利昂罗阿诺克纪念医院分子影像科主任、诊断放射科医生 Jackson W. Kiser 博士在接受 CancerNetwork® 采访时,重点介绍了他的研究发现。该研究通过实施一项质量改进计划,成功显著降低了外渗率。
Kiser 博士首先对NRC在1980年代提出的“外渗不可避免”的说法表示异议,并引用了他的研究来反驳这一论断。他解释说,这项研究评估了5名负责为PET成像患者注射放射性示踪剂的技术人员。在实施质量改进计划之前,这些技术人员的综合外渗率高达13.3%。
随后,研究团队深入分析了导致外渗的各种变量,包括针头尺寸、患者体重、患者年龄等,并针对不同技术人员的外渗原因进行了聚类分析。基于分析结果,研究团队对技术人员的注射技术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培训。经过改进后再次测量,外渗率显著下降至2.9%。
Kiser 博士认为,这项研究结果有力地证明了降低外渗率是完全可能的,从而有效地挑战了NRC在1980年代的旧论断。
降低外渗率的意义:提升患者安全与影像质量
降低放射性示踪剂的外渗率,对于患者安全和影像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示踪剂发生外渗时,不仅可能导致注射部位的局部组织暴露于不必要的辐射,还可能影响示踪剂在目标区域的分布,从而降低PET图像的质量,可能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Kiser 博士强调,确保放射性剂量准确地到达预定位置(血管内),而不是渗漏到注射部位的健康组织中,对于提升患者护理、保障安全以及优化影像质量至关重要。这项研究的成功,为通过优化注射技术和加强人员培训来改善PET成像流程提供了实践依据。
未来展望:相关法案的潜在影响
Kiser 博士最后提及了 H.R. 2541 法案,即《2025年核医学澄清法案》,并认为该法案可能会对患者安全和临床影像质量产生积极影响。他表示将持续关注该法案的进展。
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即使是看似技术性的操作细节,也可能对癌症患者的诊疗结果产生重要影响。持续的质量改进和技术优化,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关键。
在抗癌的旅程中,患者需要全面的信息支持和可靠的资源。除了高质量的影像诊断,获取最新的药物信息、诊疗指南以及合适的治疗药物同样至关重要。MedFind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帮助,包括通过AI问诊服务初步了解病情和治疗方向,以及提供便捷可靠的海外靶向药和仿制药代购服务,解决患者的用药难题。
参考文献
- Kiser JW. Quality improvement using new technology to assess and reduce FDG PET/CT radiotracer infiltrations. J Clin Oncol. 2018;36(30):313. doi:10.1200/JCO.2018.36.30_suppl.313
- H.R.2541 – Nuclear Medicine Clarification Act of 2025. Congress.gov. Accessed April 17, 2025. https://tinyurl.com/mss6h3h5